萬頃梨園香雪海
河北晉州鴨梨種植業借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駛上快速發展軌道
□ 吳炳衛 本報記者 王 越/文
日前,河北晉州鴨梨又踏上了一年一度的“海外之旅”,它們的“旅程”包括北美洲、大洋洲、歐洲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悉,晉州鴨梨的外國訂單已達兩萬多噸,今年的出口總量將超過4萬噸。如今,已有2000年鴨梨栽培歷史的晉州,成了真正的“梨鄉名城”。它被稱為“中國鴨梨第一鄉”,是國家命名的“中國鴨梨之鄉”、“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市)”、“河北省鴨梨出口基地縣(市)”。現有梨果面積1.5余公頃,產量為50.14萬噸,產值達到6.63億元。
誰能想到,如今的香餑餑也曾有“皇帝的女兒”嫁不出去的歷史。前些年,當地梨農盲目追求產量,濫施化肥、亂用農藥,結果產量上去了,銷量卻下來了;2003年美國、加拿大又以發現鴨梨黑斑病為由暫停了河北鴨梨進口,致使其出口價格大幅下降,幾百萬公斤鴨梨被壓在冷庫里。
在經歷了滯銷的慘淡之后,晉州人痛定思痛,不斷出臺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舉措,收效顯著。2010年5月12日,對于晉州鴨梨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晉州鴨梨獲得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讓晉州市質監局局長崔貞波沒有想到的是,晉州市政府還為此專門發文,對晉州質監局進行了通報表彰。晉州鴨梨從此開始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晉州市委、市政府從振興地方經濟和富民強市的高度出發,積極培植晉州鴨梨產業。為此,晉州市政府成立了晉州鴨梨產業辦公室。2003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無公害晉州鴨梨的意見》,并制定了《晉州市鴨梨生產基地規劃》、《優質晉州鴨梨生產管理綜合標準》、《晉州鴨梨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等配套文件。晉州鴨梨初步形成加工有龍頭、種植有基地、生產有標準、產品有品牌、技術有專家、服務有協會、銷售有市場的產業化格局,開創了一條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道路。如今,晉州市設有示范鄉、示范村;每個鄉設有科技副鄉長,指導鄉鎮技術站負責全鄉鎮鴨梨技術管理;每個村都有技術員,長期在生產第一線,指導梨農生產。市、鄉、村協調聯動,確保技術及時到位。
在晉州市東里莊鄉李家莊村,果農李孔東手里拿著一張紙片在自家果樹園里忙碌著。他說:“怎么才能生產出無公害的鴨梨,一看這張‘方便歷’,就全明白了,不按標準說的辦,吃虧的是自己。”這張被果農們稱為“方便歷”的明白紙,就是《鴨梨生產標準化流程》:果樹什么時間出現什么病害,用什么藥,怎么配方,什么時間打藥,什么時間澆水,什么時間施什么肥等管理步驟,都一目了然。
目前,晉州鴨梨的果園全部實行標準化科學管理。提倡清潔生產,對廢棄的農藥瓶、塑料袋等進行集中回收,對雜草、雜物、殘藥集中銷毀深埋;使用無公害農藥,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和農藥使用間隔期限使用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科學施肥,配方施肥,施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控制化肥使用,嚴禁使用硝態氮肥。科學的管理模式,造就了晉州鴨梨外觀及內在的高品質。
與此同時,晉州市因勢利導,把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區域作為鴨梨出口主要基地,嚴格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全市先后建成了4個注冊果園、20多個基地果園。這些果園嚴格按照規程操作,統一實施剪枝、授粉、疏果、施藥、澆水、采摘。每個基地果園都配有專人詳細登記每一操作環節的時間、內容、效果及責任人。
在保護產地馬于鎮北凍光村梨園里,村民李建國說:“俺們這梨園可不是一般的梨園,全是鴨梨出口基地園。你看,俺們還都有基地會員證呢。別看就這20棵梨樹,光靠它,去年俺家就純收入了7000多元,每公斤收購價平均比普通鴨梨要高出0.2元。”馬于鎮是老梨區,現全鎮14個村共2000公頃耕地,有700余公頃種的都是梨樹。梨果生產不僅是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也是鎮里的支柱產業。
今年1月12日,由晉州市質監局、林業局共同起草的《地理標志產品——晉州鴨梨》地方標準正式通過專家組審定。該地方標準充分總結了晉州鴨梨的生產經驗,吸收了梨果生產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編制依據充足,技術成熟先進,各項技術指標科學、合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標準發布實施后,有利于晉州鴨梨標準化生產;有利于提高果品質量,從而進一步促進晉州梨果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為鴨梨出口的龍頭企業,晉州市長城經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國強為果農們算了一筆賬:“推廣和實施晉州鴨梨綜合標準,將進一步給全市果農帶來實惠,按目前市場價2.5元/kg計算,果農每年每公頃鴨梨將增加1750元的收入,全市每年的鴨梨經濟效益將達到3.5億元。”
梨果生產為晉州經濟注入了強大活力,帶動和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市冷藏庫發展到470座,貯藏能力1.6億公斤,形成了華北地區乃至全國規模最大的機制冷庫群,年增值3000余萬元,規模大小各異的紙箱、格墊、網套、果袋等企業400余家,梨果經銷組織達到1500余個,從事梨果經銷人員6000余人。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