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香漂四海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助推金銀花產業集群提檔升級
今年5月份,在享有“中國金銀花之鄉”美譽的山東省平邑縣召開了首屆中國金銀花高峰論壇。來自國內外300余名業內專家學者、客商齊聚此間,從金銀花的標準化種植與加工、金銀花的國內國際貿易等方面、多角度展開討論,為豐富和提升金銀花產業獻計獻策。論壇儀式上,與會代表還簽署了《中國正品金銀花責任聯盟宣言》,呼吁遵守法典,正本清源,推動金銀花產業乃至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平邑縣,是正品金銀花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栽植金銀花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該縣先后獲得“國家金銀花GAP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綠色食品金銀花原料基地”、“金銀花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基地”、“平邑金銀花國家注冊商標”等認證,中國唯一一家以金銀花為主的GAP認證基地——山東三精制藥藥源基地就在該縣的金銀花主產地--鄭城鎮。目前,全縣金銀花種植面積65萬畝,其中通過農業部認證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10萬畝,年產干花1500萬公斤。所產金銀花以花蕾大、色澤純正、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高而享譽國內外,品種質量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
為更好地服務于金銀花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平邑縣質監局以平邑金銀花獲得臨沂市第一個農產口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契機,按照“標志提升、政策助推、市場拓展、品牌優化”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使金銀花產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收到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地理標志提升集群質量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平邑的金銀花還只是給自家喝茶用的。金銀花產業真正走上標準化、集群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子,還是2007年9月平邑金銀花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為保護和引導金銀花這一縣域主導產業,山東省臨沂市質監局、平邑縣質監局兩級質監部門采取法規宣傳、跟蹤服務、聯絡協調、典型示范的方式加大對金銀花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的監督管理工作。通過向生產加工企業和花農宣傳標準化生產效益和質監法規,對金銀花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檢查,精心挑選生產流程規范、效益較好的企業作為行業樣板,定期組織企業互相交流學習等辦法,促進該產業的健康發展。并結合實際協調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專家試驗起草了《山東省金銀花標準化栽培生產技術規程》等一系列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技術規范,使全縣的金銀花質量得到了整體提高。
政策助推集群規模
按照縣委、縣政府“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該局把培植金銀花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來發展。早在1999年,就協調縣委、縣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就制定下發了《平邑縣關于進一步加快金銀花產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從農發基金中拿出180萬元,設立“金銀花發展基金”,專門用于金銀花產業的開發。近幾年來,又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金銀花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適應金銀花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和品種的開發需要,該縣牽頭相繼成立了平邑縣金銀花協會、臨沂市金銀花協會、中國經濟林協會全國金銀花專業委員會,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醫科院等專家、教授為專業技術顧問,組建了“金銀花育種中心”,發展民間苗木公司200余家,對全縣金銀花進行普查分類,篩選品質好的金銀花,通過組培繁育等新技術進行培育,先后培育出大毛花、四季花、蒙花I號、蒙花II號、九豐一號等六個系列140個優良品種,全縣金銀花品種改良率達到95%以上。
市場拉長集群產業鏈
在鼓勵發展金銀花的同時,該局把培育市場,加快金銀花銷售流通作為拓展金銀花產業的有效途徑。在該局的積極協調和建議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縣委、縣政府累計投資1.2億元在縣城建設了“沂蒙金銀花商城”,在流峪鎮建成“十里藥材長廊”,在鄭成鎮建成“金銀花中藥材貿易中心”,今年又投資9000萬元建設“中國金銀花物流港”,由于人流、物流、信息流,平邑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金銀花集散地,年中藥材交易量達2000萬公斤,年交易額達24億元,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市場交易格局。金銀花專業批發市場的建立,帶動了一批個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發展,在全縣形成了行銷商、坐商、小商販等大、中、小不同層次的金銀花購銷隊伍,全縣有6萬余人從事金銀花中藥材販銷,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金銀花營銷大戶達140多家,吸引了20多個省、市的藥材公司、制藥廠在縣里設立收購點或辦事處。目前,香港“王老吉”、北京“同仁堂”、“哈藥”集團、康緣藥業、康美藥業、南京金陵制藥等均在平邑有金銀花項目,先后培植了蒙陽藥業有限公司、藥飲片有限公司、九間棚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等38家龍頭加工企業,年加工金銀花能力達300萬公斤以上。
品牌優化集群市場
在長期的實踐中該局深深地認識到,要想使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必須創造自己的品牌,必須走以質量贏得市場的路子。并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協調縣政府出臺了《平邑縣關于進一步加快金銀花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加大了生產加工環節的標準化幫扶力度。目前,全縣已有17個苗木品種注冊了商標,如金銀花良種“蒙花一號”、“九豐一號”,金銀花加工產品也相繼培育出了“雙冠”、“蒙陽”、“魯安”、“九間棚”等一批知名度高的新產品,形成了“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名牌產品帶來了名牌市場,流峪鎮“十里藥材長廊”與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大藥材市場全方位接軌,貨物、信息互通有無;來自廣東、上海、湖南、四川等地客商在此落戶,常年開店經營。年經銷金銀花等中藥材600萬公斤,該集散地年成交額達7億元。
目前,金銀花產、加、銷、運、儲、研等產業鏈條環環相扣,金銀花產業年創產值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來自金銀花產業,流峪、鄭城等主產地農民經營金銀花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70%以上,使金銀花真正成了農民致富的“金花和銀花”。(甘信軍)
甘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