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建制以立其矩,文化而潤其內,養德以固其本,踐行而彰其力。《尚書·大傳》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則責司徒;《孔子家語》: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飭司馬。以上皆為當政執政問責制度。由此可見,古人就有了問責制度。
必須承認當前我們干部隊伍中的庸、懶、散、軟現象是各級機關干部作風建設一大痼疾,是一個久治不愈的“頑癥”。究其原因,一是本位主義作怪。在對干部進行處理時,充當老好人,總是百般為干部辯護,維護自己和單位的形象。二是認識不到位。普遍認為“治庸是搞形式”,“問責是走過場”,把治庸問責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對待,只需被完成任務即可,治理庸、懶、散、軟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威懾力與約束力。因此,治理庸、懶、散、軟不僅措施要硬,更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且是長久抓、抓長久,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否則,治庸風暴又將成為一場運動式的政治秀,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成為群眾的一個笑柄。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健全治庸問責長效機制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認為至少要從幾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教育,強素質。思想是一切行動的總開關。機關干部中存在的“四庸”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一個能力問題、作風問題、效能問題。究其根源,是思想深處的問題,是黨性觀念不純、精神狀態不振、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因此,治庸問責必須從源頭抓起,從思想教育抓起。要結合十堰市質監系統開展的“思想作風建設年活動”,在我局全面掀起“思想風暴”、“責任風暴”,積極采取召開會議、舉辦講座、開展培訓、開辟專欄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思想作風建設大討論、理想信念再教育,解放思想大討論、十二五發展大討論、發展形勢再教育等系列活動,促進我局黨員干部思想觀念大更新、工作作風大轉變、綜合素質大提升,在我局上下進一步增強“五種意識”、弘揚“五種精神”。一是要增強責任意識,弘揚擔當精神。要牢固樹立“跨越發展、人人有責”的強烈責任意識,視發展為己任,視崗位為職責,進一步提振精神、燃燒激情、主動擔當、勇于擔責,不袖手旁觀,不置身局外,努力為丹江口市質監事業的發展盡職盡責。二是要增強效率意識,弘揚實干精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丹江口市質監局十二五的發展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等不起、慢不得。必須堅持發展為大、干字當頭,堅決打破“按部就班、四平八穩”的工作節奏,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雷厲風行地干,腳踏實地地干,不達目的不罷休。三是要增強創先意識,弘揚創新精神。要把創先爭優作為干部共同的價值取向,作為工作的目標追求,強化“無功就是過、平庸即是錯”的思想觀念,敢與高的比,敢與強的爭,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勇于探索新辦法,善于開拓新路徑,奮勇當先,爭創一流。四是要增強能力意識,弘揚進取精神。不抓不管不問也是一種失職。“沒有金剛鉆,霸著瓷器活”,以低能而居要職、以平庸而獲重任,是不可行的,也是行不通的。必須強化“能力席位”和“本領恐慌”意識,全面掀起理論學習的熱潮、實踐鍛煉的熱潮、與時俱進的熱潮,努力增強各級干部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能力。五是要增強服務意識,弘揚奉獻精神。權力就是服務,干部就是公仆。公,就是要出以公心;仆,就是要甘當仆人。黨員干部要大力發揚革命老區精神,始終把服務作為一種能力、一種精神、一種品德,進一步轉作風、提效能、作奉獻,真心實意為丹江口市質監局十二五目標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二、抓治理,嚴問責。“四庸”問題,不治理不行,不問責更不行。不治理,就會影響丹江口市質監局發展的大方向,美好的藍圖就會變成“鏡中花”、“水中月”;不問責,制度就會流于形式,責任就會被懸空。平庸問責、有錯問責、無為問責、緩慢問責,就能“為者負其責”。這次治庸問責與我們過去開展的“干部作風大整頓”、“機關效能大提升”、“經濟環境大治理”等活動比,有相同之處,更有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就是手段不同、力度不同、措施不同,關鍵在“治”和“問”字上,就是要動真槍、出重拳、下猛藥,“刮大風、打大雷、下大雨”,下決心處理一批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以及能力缺失、責任缺失者,徹底解決“庸懶散軟”問題。一是要敢于治理、敢于問責。學習教育是一種教育,懲處問責也是一種教育。小問題不解決必然發展為大問題,小錯誤不糾正必然釀成大錯誤。我們要關心干部、愛護干部、幫助干部,但是,關心不是包庇、愛護不是袒護、幫助不是放棄原則。相反,抓早抓小、抓苗頭、抓傾向、抓查處,是最愛護干部、最講感情,是對干部最負責的表現。李鴻忠書記講,如果干部有問題不幫助指出、不及時制止、不處理人,甚至放任自流、包庇縱容,那就是對干部最大的不關心、最大的不負責任、最大的不講感情。因此,必須站在替事業負責、替發展負責、替干部負責的高度,堅持“利劍高懸”,敢于堅持原則,敢于較真碰硬,以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之勢,大治、重治、狠治、持續治,不怕得罪人,堅決處理人,讓太平官不再“太平”,讓逍遙者無處逍遙,讓混日子的混不下去。二是要嚴于治理、嚴于問責。法非嚴不足以服眾,不嚴就沒有震懾力,不嚴就不能夠見實效。對那些精神萎靡不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干部;對那些拈輕怕重、敷衍塞責,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官僚主義作風嚴重的干部;對那些“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干部;對那些侵害群眾合法利益、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吃拿卡要”的干部;對那些不遵守工作紀律,上班松松垮垮、辦事拖拖拉拉的干部等,都要從嚴問責,該曝光的堅決曝光,該調整的堅決調整,該撤職的堅決撤職,決不姑息遷就,決不心慈手軟,決不“網開一面”。三是要善于治理、善于問責。治庸問責,既要敢治敢問,又要嚴治嚴問,還要講究方法、會治會問。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治庸問責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查到事,找到人,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反映的熱點問題,緊緊圍繞事關丹江口市質監事業發展中的重點問題,緊緊圍繞服務企業、服務人民群眾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把治庸問責覆蓋到每一個層次、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干部,貫穿于丹江口市質監局“十二五發展”的全過程,抓住不落實的事,處理不落實的人。特別是要緊緊圍繞服務效率低下和工作程序繁瑣問題,大力開展行政審批和工作流程再造,推動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設置科學化、運行網絡化、流程標準化、結果公開化。唯有如此,才能“治”出好作風、“問”出好環境、促進大發展。要實行問題追溯制和責任倒查制,對發現“庸懶散軟”行為的,既要問責直接責任人,又要追溯問責到分管領導及主要領導,就是說一般干部違紀失責,領導干部必須“買單”。要堅持懲教結合,把懲處與防范、治標與治本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寓教于懲、懲教并舉,實現治庸問責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紀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抓機制,促規范。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治庸問責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是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使其成為一種常態。不建立長效機制,就可能形式主義“一陣風”,就可能轟轟烈烈“干熱鬧”,就可能虎頭蛇尾不長久。要堅持用制度來管人管事,大力推進管理機制創新,從源頭上治理“庸、懶、散、軟”。一是要建立健全目標責任機制。責任不明確、要求不具體、任務不到人,難以履責,也難以追責。要按照“崗位責任具體化、責任主體明確化、責任層級清晰化、責任鏈接無縫化”的要求,堅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結合,突出定量考核,科學設計責任目標體系,將責任層層分解到科室、到崗位、到個人,使每一項工作都有專管之人、明確之責、限定之期,真正做到人人敬畏責任、堅守責任、盡好責任,絕不能搞空洞的、泛泛的責任要求,防止再出現“看似大家都在抓實則沒人抓、看似大家都在管實則沒人管、看似大家都在負責實則沒人負責”等現象。二是要建立嚴格的監督評議機制。要把治庸問責工作全部置于陽光之下,置于方方面面的監督之下,置于人民群眾的目光之下。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帶頭“曬承諾”、“賽作風”。要把群眾評價、基層評價、投資者評價、服務對象評價、社會評價作為檢驗治庸問責成效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效果好不好、群眾說了算”,把治庸問責打造成“人民滿意工程”。三是要建立科學的考核用人機制。有功不行賞、有過不追責,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勢必導致庸懶散軟之風滋生和蔓延。要按照“精簡指標、提高標準、拉開差距、重獎重懲”的思路,進一步完善干部績效考核機制,全面準確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績廉,考出壓力、考出動力、考出干勁、考出效能、考出真本領。要進一步健全“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把考核評價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和評先評優掛鉤,旗幟鮮明地支持鼓勵那些干事熱情高、工作敢突破、發展有貢獻的干部,大膽重用那些能謀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讓愿干事、真干事的多起來,讓會干事、干成事的紅起來。
總之,治庸問責要動真格,要敢于從治理公務人員的“票子”(罰款)、“位子”(辭退)、“帽子”(停職)切身利益上下狠勁、出硬招,讓機關干部“人人自危”。要建立治庸問責制度,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迫使干部職工反躬自省,自覺提升責任意識和執政水平。讓治庸成為常態,讓問責永不停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讓人民群眾、企業、干部職工真正得到實惠。(丹江口市質監局 盧俊杰)
盧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