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品牌 建標準 保安全
和縣蔬菜“綠”濃上海
中國質檢網訊(記者霍一夫)“春提前、秋延后,番茄,辣椒掛枝頭”,61歲的安徽省和縣菜農李正飛怎么也沒想到,種了30年的蔬菜,不僅告別了“肩挑手提、牛犁鍬挖”的辛苦勞作,如今的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等一系列科學種菜方法,讓40多萬畝和縣無公害蔬菜走出安徽,成為遠近聞名的“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
作為安徽省大棚蔬菜的“發源地”——和縣,近30年來的蔬菜產業發展迅速,蔬菜種植面積由小變大,蔬菜產業由弱變強,蔬菜品種一改過去單一的辣椒、番茄、黃瓜“老三篇”,發展到現在的八大類100多個花色品種;蔬菜品質、種植技術、大棚技術等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全國一片賣菜難聲中,“蔬菜之鄉”的和縣有什么成功的秘訣? 在日前舉行的和縣蔬菜上海推介會上,副縣長霍更生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以“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建設”為突破口,和縣蔬菜生產的無公害化和品牌化建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2001年5月,和縣被國家農業部正式確定為創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2002年順利通過農業部驗收,并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先進縣,同年10月,縣域內31萬畝蔬菜產地環境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認定,2009年3月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到2011年,全縣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已達40多萬畝,總產量近95萬噸,有31個蔬菜產品獲部級無公害認證。
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從2002年起,和縣依托皖江大市場和上海濟洪公司兩大龍頭企業,以創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先進示范基地”為抓手,以2004、2005、2007、2009年四屆蔬菜博覽會為契機,全力推介“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品牌。2005年,皖江牌蔬菜榮獲國家商務部三綠工程辦公室評選的“全國蔬菜十大暢銷品牌第一名”;2008年,濟洪牌蔬菜辣椒、番茄、茄子、黃瓜、櫻桃番茄等5個品種順利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
建立技術標準體系,依法規范操作,和縣在遵循國家農業部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對部、省尚未出臺的一些蔬菜品種的生產技術規程,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編寫小組,結合本地蔬菜生產實際,編寫制定了菜豆、蘿卜、西瓜等15個蔬菜品種的生產技術規程,作為縣級地方標準公布實施,構成了縣級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對菜農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保障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讓百姓吃上和縣的放心蔬菜,和縣建立了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縣、鎮、村三級蔬菜質量檢測網絡,針對重點鎮、主要品種、重要指標設立了100個監測點,全面覆蓋了我縣蔬菜主導產品。每月對檢測結果分析,有針對性地加強投入品使用監管,指導蔬菜規范種植,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控制,確保蔬菜品質,實現了和縣蔬菜無公害化。
讓和縣蔬菜引以為傲的是,在所有新技術中,有兩項是和縣“菜農首創”。1997年,兩位著名的日本蔬菜專家看到和縣蔬菜連茬種植后,當即得出一個結論:這兒的蔬菜將會有滅頂之災。因為蔬菜連茬種植都是一個技術性難題,在日本每種一茬蔬菜都要用一種昂貴的藥物,才能保證第二年的生產。但和縣菜農們采取“息夏高溫煮田”等辦法,徹底解決了這一世界性的科技難題。
“紅椒在田保鮮技術” 是和縣菜農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又一“技術專利”,采用調節空氣、溫濕度、適量澆水追肥和生物農藥殺菌等方法,能夠讓第一年冬天成熟的辣椒在田保鮮至來年5月。每年春節前,當外地產的紅椒基本絕跡時,和縣“在田保鮮”的紅椒在市場上“一枝獨秀”,成了百姓餐桌上的“香餑餑”。
眼下,和縣提出了實施蔬菜產業提升行動,通過行政推動、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穩步推進蔬菜產區“西移、北進”, “調整結構、提升質量”, 實施科技興菜戰略, 努力促進蔬菜產業結構調整、 同時瞄準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口味,在品種上突破“老三篇”,加速棚體的升級換代和高效栽培模式的成果轉化普及,在耕種上突破傳統模式,培育一批蔬菜技術員和蔬菜示范戶,在技術上突破鄉村自我培訓方式,提高蔬菜產業新區的整體水平。
如今,在品牌效應的帶動下,和縣無公害蔬菜聲名鵲起,暢銷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不僅在長三角地區的麥德龍、歐尚、家樂福、新一佳、農工商等大型連鎖賣場里,和縣蔬菜已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且每年有160萬噸優質的無公害蔬菜被端上上海百姓餐桌。
霍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