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企業家血管里流淌質量血液
福建省質監局黨組書記 施文
支樹平局長圍繞“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提出了12個問題,這些問題抓住了當前質量工作中要“怎么辦”的核心問題。我認為,企業是質量責任的主體,提高抓質量工作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讓企業家增強質量意識,也就是要讓企業家血管里流淌著質量的血液,讓企業承擔起主體責任,為社會創造安全優質的產品。
近年來,我省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產品質量和加工食品安全問題。2011年全省加工食品實物質量抽樣批次合格率為96.4%,比2010年提高2.4個百分點。這小小的2.4個百分點背后,凝聚的是全省質監人抓質量的心血,也反映出全省生產企業質量意識的逐步增強和全省產品質量水平的逐步提升,體現了抓質量工作的成效。
要讓企業家承擔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就要從法律制度、道德約束、信用評價、獎賞懲戒等各方面去完善,推動企業家講質量、重視質量,從一家企業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要讓它的擁有者也就是企業家流淌著質量的血液。質監部門要善于宣傳、動員全社會重視質量,要形成合力,創造氛圍。抓質量不是單靠我們自己就能做好的,質量監管離開了政府的重視和職能部門的支持,就無法取得成效。
讓企業家流淌著質量的血液,讓企業成為質量安全的責任主體,并不是把質量安全的重責全推給企業。作為質量工作的主管部門,質監部門要通過強有力的服務,為企業創造高質量的產品保駕護航。要使質量的血液流淌順暢,我們就要服好務、把好關,形成一種質量血液流淌順暢的推動力。一方面發揮質監部門技術支撐優勢,一方面借助行政執法手段,依法嚴格對企業進行監督,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念頭扼殺在萌芽之中。
對食品安全監管7種情況實行“一票否決”,對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的生產企業進行質量約談,對企業建立質量信用制度,積極構建具有福建特色的企業質量信用管理信息系統。這些創新的監管手段,就是要時刻警醒、鞭策企業抓好產品質量,在外部給企業形成巨大的壓力,讓企業能更自覺地把產品質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