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春涌催帆急
——安徽檢驗檢疫局2011年工作亮點回眸
□竺劍波 文/圖
2011年,地處華東腹地、襟江近海的安徽搶抓國家促進中部崛起和擴大內需戰略機遇,經濟發展已駛入了“動車快軌”。全省生產總值超過15000億元,增長13.5%;實際利用外資69.5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進出口達300億美元、增長28%;汽車出口額14.8億美元、增長1.1倍,出口汽車20.6萬輛,占全國出口汽車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全國首位。
快速增長的數字,詮釋了安徽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為主線的大發展、大變化,見證了安徽檢驗檢疫局(以下簡稱安徽局)服務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推進重大項目轉型升級、推動區域合作政策運用、促進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的新作為、新貢獻。
一年來,安徽局共檢驗檢疫出入境貨物13.1萬批次、貨值94.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82%和38.43%。檢出不合格產品480批、貨值4446萬美元。查驗出入境人員18.14萬人次,檢出各類病例6350例;檢疫查驗出入境飛機1786架次、船舶183艘次、集裝箱86353標箱;發現各類疫情161種次,均按規定實施退貨、銷毀或無害化等檢疫處理。對外索賠88批次,為外貿企業挽回直接經濟損失677.65萬美元。確保了國門安全,維護了國家利益,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回顧一年來所走過的路程,服務皖北振興、農產品示范區建設、扶持大別山老區、省部合作、泛長三角合作機制……這一連串跨年度的熱門詞匯,匯成了安徽局2011年全面建設貫穿始終的焦點,成為安徽局堅持服務經濟、質量取勝、整體推進、跨越發展的一個個新亮點。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左)在安徽考察質檢工作時,與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中)進行工作交流。
服務安徽外向型經濟發展有新亮點
(一)全面落實省部合作
全面落實國家質檢總局與安徽省政府簽署的《關于實施質量興省,促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溝通、合作、交流是《合作備忘錄》的主要意義,但是真正內涵還是要進一步拓寬檢、政雙方的合作領域,進一步加大服務經濟力度。2011年11月,安徽局承辦了第一屆省部合作備忘錄領導小組聯席會議,認真總結實施省部合作以來,在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管理水平提升、區域合作發展和基礎建設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同時也向國家質檢總局和當地政府提出在國家級汽車、電器重點檢測實驗室建設、機構設置、裝備建設和人員編制以及大通關建設方面給予進一步支持。隨著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為更好地落實《合作備忘錄》,安徽局將進一步細化工作內容,爭取國家質檢總局和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以求得制度保障和協調發展。
(二)服務企業措施給力
服務企業,是檢驗檢疫的重要職能,維系著檢驗檢疫人與企業的魚水深情。
安徽檢驗檢疫人始終堅持“嚴格把關,有效服務”的定位,在積極服務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過程中,及時出臺服務企業的七項措施,重點幫扶示范區內平板顯示、光伏和LED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采取“整體報備,分批進口,口岸便捷通關,目的地快速檢驗檢疫”的直通放行模式,減少了大型設備在口岸港口滯留而產生的費用,節省了時間。實施進前把關、進中跟蹤、進后服務。抽調專人,實行24小時駐廠,隨到隨檢,確保了京東方等一批重點項目在短期內投產。選派21名處級技術干部對合肥榮事達集團、德豪潤達等6家重點企業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協調解決企業困難。配合聯想集團、合肥光伏等一批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在合肥的落地,重點跟進,實行一站式服務。美的(合肥)家電集團總經理傅蔚曾感激地說:“美的集團得到了安徽檢驗檢疫局不失原則的細致服務,受益匪淺,作為企業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堅實的質量安全來回報你們。”
(三)深入基層謀求發展
2011年以來,安徽局深入實施國家質檢總局開展的“下基層、訪民情、強質檢”活動,并“創先爭優”和檢驗檢疫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努力實踐“人民質檢、為民服務,以質取勝、創先爭優”的總體要求。組成4個專家調研組,選擇7個地區的101家不同類型企業,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形成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和擴大我省食品農產品出口的報告》,針對出口食品農產品注冊備案基地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制約因素,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項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工作措施。
針對奇瑞公司檢驗過程較長造成產品積壓問題,采取分類管理、重心前移,先檢驗、后報檢的工作模式,把檢驗融于生產過程中,加快速度,降低成本;協調解決美菱公司希望增加免驗產品型號問題;支持幫助美的公司解決申請出口免驗的問題;協調解決京東方通關便利以及大型設備特定包裝物出入境反復使用問題。
(四)圍繞重心助推振興
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服務皖北、皖西地區加速崛起。安徽局成立了“服務皖北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臺《安徽檢驗檢疫局服務皖北經濟發展的意見》,在備案基地、源頭管理和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等方面對皖北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給予指導,支持中國(宿州)制鞋基地和產業示范園建設。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使這項活動更加貼進企業,達到幫扶的目的,認真謀劃,由姜宗亮局長帶隊深入老區,進生產車間,下養殖基地,走訪了十多家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調研,研究制定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從信息支持、技術指導與政策幫扶等方面入手,扶持當地竹木草、水產品、羽絨、茶葉、機電等主導產業發展,為企業送去及時雨。
(五)探索求新提高效率
安徽作為內陸省份,八百里皖江上雖有5個一類口岸,但90%以上的出口產品要從沿海港口起運出境。有數據表明,食品農產品出口物流費用占到成本的30%以上,鮮活類農產品則超過50%,運輸倉儲在成本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較高。
如何更好地支持安徽對外開放,解決阻礙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讓更多的進出口企業走上一條通關提速的高速路,就成為安徽局急需破解的難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安徽局面對現狀,解放思想,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和改革檢驗檢疫監管方式,推行“在風險分析基礎上的動態管理”模式。按照不同的出口企業、產品及國別實施分類管理。質量穩定且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企業或產品走綠色通道,先后對京東方六代線、鑫昊等離子、賽維LDK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設立了“861”進口大項目檢驗檢疫綠色通道,加大對已獲資格企業的幫扶力度。2011年,全省已有62家出口企業獲得綠色通道資格。積極探索與有關口岸管理機構的合作,實現進出口貨物、交通工具、集裝箱等相關信息的共享共用,通過建設“無水港”或海鐵海陸聯運的形式,實現出口加工基地到出口起運地的便捷直達。
2011年,先后與浙江局、寧波局簽署了《關于建立業務協調機制的合作備忘錄》,實現與長三角地區口岸局全部建立了區域通關協作機制。11月,安徽局首次承辦了泛長三角地區檢驗檢疫機構合作機制聯席會議,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擴大直通放行適用范圍,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檢驗檢疫、一次出證放行,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通關效率。在京東方大批量設備的進口驗放中,利用合作機制,實現了口岸快速驗放。2011年在其進口原材料的備案審批上又實現了快速驗放。
“泛長三角檢驗檢疫機構合作機制建立以來,各個局之間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密切配合的發展格局,促進了泛長三角地區共同發展和繁榮。”在泛長三角地區檢驗檢疫機構合作機制聯席會議上,副省長花建慧對安徽局主動謀劃、先行先試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安徽檢驗檢疫局黨組向省政府領導進行工作匯報,檢驗檢疫工作得到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左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促進安徽進出口產品質量提升有新亮點
(一)區域管理促進出口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如何發揮潛力,由大變強,一直是加快安徽經濟發展的待解之題。2011年5月省政府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的意見》,重點推進果蔬、中藥材、茶葉和畜禽產品等特色出口產業集聚區建設,提高農業外向度。在省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安徽局以推進區域化管理為切入點,先后完成碭山出口果蔬和休寧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將占安徽出口貨值13.8%的食品農產品源頭打造成一個“大基地”。碭山出口果蔬、休寧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通報表彰。碭山和休寧在示范區建設上率先突破,為全省其他同類示范區的創建作出了示范,積累了寶貴經驗。隨后阜陽檢驗檢疫局與亳州市譙城區政府簽署《出口中藥材質量安全示范區合作備忘錄》,為推動亳州出口中藥材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起步打下了基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安徽局的幫助下,自2008年以來,碭山出口果蔬產品總計1.12萬批,貨值4.3億美元,無一例遭國外通報和退貨。解決了近萬個勞動崗位,農民收入每年有10%以上增長。2011年,安徽出口茶葉35503噸,同比增長16%,農民7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茶葉生產,人均茶葉收入超過5000元,最多的農戶近5萬元。碭山出口果蔬“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配合、行業自律”的四位一體監管模式獲得安徽省政府高度評價并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大力推廣,“碭山模式”被《人民日報內參》刊發經驗,成為全國首批推進的典型示范區之一,示范區建設推動了安徽省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出口,提升了食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安徽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和農民增收的轉變。
(二)轉變模式構建平臺
2011年,安徽局加快推進出口農產品和工業品風險分析工作,努力打造檢驗檢疫信息平臺。向安徽省政府建議建立安徽省檢驗檢疫風險評估體系并上報風險信息平臺系統項目建議書,得到省領導的批示肯定。定期向省政府報送重點商品質量分析報告和質量“白皮書”,提供決策參考。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2011年以來,對22098批次的服裝、小型家用電器、玩具、鞋靴及家具類產品進行檢查,查出不合格產品67批次、貨值180萬美元,立案查處違法行為6起。與省質監局共建共享12365系統,開通了“12365”舉報處置熱線電話,受理群眾舉報,開展質量咨詢服務。深入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截至目前企業誠信系統已對全省5300家企業實施了有效監控。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海深(左一)、郭萬清(左二)在安徽檢驗檢疫局考察指導工作。
嚴把國門保安全履職有新亮點
(一)防控有力嚴保國門
2011年,安徽局加大了對合肥、黃山空港和5個沿江一類口岸檢疫查驗、衛生監督、除害處理和反恐應急投入。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事件后,及時組織口岸一線衛生檢疫人員放射性監測技術培訓,有效開展核輻射現場監測、排查和判定工作。為應對中東、北非局勢對安徽外向型勞務經濟的影響,牽頭建立了由檢驗檢疫、商務和省內重點勞務輸出單位組成的聯席工作機制。針對安徽省口岸輸入性瘧疾病例快速上升的嚴峻形勢向省政府上報專題信息,得到省領導的重要批示。
(二)扎實開展專項活動
全力開展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工作。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所作的重要指示,及時成立組織領導機構,細化目標任務,分“集中排查,摸清底數”、“整改落實,防范風險”、“督查指導,總結提高”3個階段推進專項行動。逐一查看轄區出口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添加劑的合格供應商評定、進貨查驗、貯存場所、進貨和使用臺賬、標簽標識等。針對臺灣“塑化劑”事件,迅速組織對轄區內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果醬等5類生產企業和增稠劑、乳化劑等3類添加劑生產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加強監督管理,確保食品安全。
安徽檢驗檢疫局局長姜宗亮(前右二)深入企業開展工作調研
檢驗檢疫自身建設有新亮點
(一)“創先爭優”樹立形象
2011年以來,全國上下創先爭優的熱潮不斷高漲,特別是李源潮同志考察江蘇無錫局工作所做的重要指示,推動了全國檢驗檢疫系統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蓬勃開展。安徽局按照“創先爭優走前頭、服務發展作表率”的活動主題,深入開展“三亮、三創、三比、三評”、“人民質檢,質檢為民”主題實踐活動。規范服務內容,增加服務項目,延伸服務功能,提升窗口形象。2010年度效能考核在17個中央駐皖單位中名列第一。連續三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并榮獲首屆“省直文明單位”稱號。全局共有11個窗口部門榮獲全國、省級和省直“青年文明號”,4個窗口獲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全系統文明服務窗口”稱號,5位黨員被評為全國質檢系統“文明服務標兵”。
(二)統一思想提振精神
科學、規范的內部管理是檢驗檢疫發展的奠基石。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形成發展的共識,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才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才能迸發出工作的合力、活力和動力,才能指引和推動事業不斷闊步向前。2011年,安徽局黨組完成了主要負責人交接和班子成員的調整。新一屆黨組成立伊始,就通過組織學習和全面開展“破題建言、共謀發展”大討論活動,深刻剖析和反思“團隊活力、執行能力、創新動力”三個方面的不足,倡導“團結友善、和諧共榮、求真務實、積極向上”的風氣,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轉變作風,提振精神。當前安徽檢驗檢疫局班子團結、隊伍穩定、人心思上,想干事、多干事的實干精神日益呈現,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基礎提升能力
檢驗檢疫是以技術執法,憑數據說話的部門,只有不斷提升檢驗檢疫技術保障的能力,盯住“短板”,加強基礎性工作,才能提高服務于安徽經濟快速崛起的水平。
2011年,安徽局申報國家質檢總局年度科研項目14項、公益項目3項,申報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向國家認監委申報制標項目17項。成立了國家級汽車、家電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爭取獲批安徽檢驗檢疫科學技術院和安徽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在通過認證后不斷改進和完善。加快新批機構建設步伐,與合肥新站區管委會簽署合肥新站辦事處項目建設協議,滁州局綜合實驗樓主體工程順利完工。安慶、蚌埠兩局基建工程已進入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階段。
2011年以來,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副省長花建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海深、郭萬清等領導先后多次對安徽檢驗檢疫局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黨組班子工作扎實、思路清晰,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定位準確、服務到位,在服務安徽崛起,推動對外開放、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確保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皖江大地春潮涌,勁風揚帆正當時。展望2012年,安徽局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質檢總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弘揚主動作為、緊張快干、銳意改革、勇攀高峰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優質服務、深化管理,嚴把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關,凝心聚力、團結奮斗,為安徽對外開放和外貿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泛長三角地區八局共同簽署《泛長三角檢驗檢疫機構區域大質檢文化建設備忘錄》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