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瓷都”——河北唐山是中國衛生陶瓷、骨質瓷和無鉛熔塊的發源地。境內數百家陶瓷企業爭奇斗艷,“惠達”、“紅玫瑰”、“隆達”等眾多品牌聞名遐邇,產品遠銷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去年前11個月,唐山共出口陶瓷1.31萬批、貨值3.06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批次下降10.88%、貨值上升0.01%。其中,出口衛生陶瓷11423批、貨值2.5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批次下降9.85%、貨值上升2.01%;出口日用陶瓷1656批、貨值5510.43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17.41%和8.22%。
2008年,唐山陶瓷出口一度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雖然去年前11個月的出口貨值同比小幅增長,但自第二季度以來,出口批次、貨值呈持續下滑態勢。
原因探析
筆者認為,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主權債務危機以及我國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是唐山陶瓷出口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但唐山陶瓷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結構、整體水平欠佳的綜合競爭實力、出口市場較為單一的傳統模式等,仍是難以有效抵御外部環境負面沖擊的深層次原因。
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去年第一季度,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消費需求持續改善、企業庫存回補動力較強;但畢竟全球經濟復蘇基礎缺乏穩定性,去年第二季度歐洲債務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風險不斷沖擊世界經濟秩序,就業市場的疲軟嚴重影響著消費信心的恢復和消費需求的改善,國際陶瓷市場弱勢運行。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對我國陶瓷出口和市場拓展的影響日益凸顯。
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匯改6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節節攀升,累計升幅已超過30%。長期以來,唐山陶瓷固有的價格優勢遭受重創,出口價格的上漲勢必導致供求關系的緊張和競爭格局的重整。另外,人民幣持續升值造成企業結匯風險加大,現金結算所產生的即期影響使得已售待結貨款將因升值而打折。
國企改制、遷址影響。去年,唐山陶瓷出口總量受部分重點企業改制、搬遷影響較大。據統計,歷年來紅玫瑰、長城、華美等大型國企累積出口量在產區出口日用陶瓷總量中所占比重過半,但第一季度因體制缺陷導致的多種不穩定因素,曾一度使企業陷入停產狀態。由此造成的虧產以及改制后承包方“揚內銷、抑外銷”的經營戰略成為制約日用陶瓷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
產品結構弊端。去年上半年,“質量提升”活動為惠達、中陶、隆達、海格雷等多家陶企品牌建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產品單價同比均上漲了27.24%。但整體而言,唐山陶瓷仍跳不出數量擴張型的粗放增長模式,約70%的產品屬來樣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高,產品結構極易陷入“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阻-資金短缺-升級受限”的發展怪圈。
出口市場結構畸形。多年來,唐山陶瓷出口對歐美市場的依存度過高。集中度過高的出口市場模式較易受制于進口國的貿易政策和反傾銷措施,容易陷入貿易增長大起大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不利局面。
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持續攀高。目前,國內勞動力薪酬、原材料、燃料、電力、運輸等價格的快速上漲或上漲預期在產業鏈中逐級傳導,骨炭價格已由2007年的每噸3000元增至每噸5300元。生產成本的攀升對陶瓷產品價格的穩定施壓過重,迫使企業紛紛抬高出口價格,唐山陶瓷原有的價格優勢已不復存在,部分外商已逐漸縮減在唐采購致使產區陶瓷出口總量出現萎縮。
對策建議
面對產品出口增速減緩、企業利潤空間壓縮等嚴峻形勢,筆者認為,企業只有強化技術創新、深化品牌建設,提升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才能有助于推動唐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鑒于世界各國在風俗習慣、消費水平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企業應深入研究國際陶瓷市場的需求變化、市場空間和產品發展趨勢等,制定出拓展海外市場新戰略。一是全面構建多元化市場格局,大力拓展東歐、中東、非洲、南美市場,以與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系的國家為重點,創新營銷方式,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營銷體系,加速形成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風險分散、渠道多元、方式多樣的國際市場新格局;二是有條件的企業要“走出去”,通過出席各類產品交易會、境外參展、網絡化銷售等渠道直接與最終客戶取得聯系,做到代理和自營相結合,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相協調,逐步由間接出口向直接出口過渡;三是努力提高對出口渠道的控制力,增強議價的話語權,防范中間商的層層盤剝,注冊境外品牌、積累國際營銷經驗培養國際型經營人才,不斷提升“唐山陶瓷”的整體形象。
此外,企業還應做好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應對工作,與檢驗檢疫機構加強聯系,借助檢驗檢疫機構的技術優勢,及時掌握國際陶瓷產品檢測資訊。同時,積極申辦國外各類產品及管理體系認證,擴大出口市場份額。
(唐山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