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通檢驗檢疫局統計,2012年上半年南通口岸受理出口貨物退運申報64批次,貨值270.1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7批次、244.88萬美元分別增長73%和11%。
其中出口輕紡產品退運26批次、82.03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0批、25.96萬美元分別增長160%、216%。從出口退運的原因來看,26批出口輕紡產品中,因質量原因退運23批,因標簽不符退運兩批,因規格與訂單不符退運一批。品種涉及女式防寒服、拖鞋、全棉毛巾、紡粘無紡布、男式睡衣套、人棉坯布等出口產品。其中16批從日本退回。
據南通檢驗檢疫局專家分析,上半年南通口岸輕紡產品出口退運批次猛增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目光短視,缺乏長期發展眼光。南通地區紡織服裝企業大多都是規模較小的小型企業,家庭型的小作坊占了很大比例。這種企業往往只注重短期內的盈利而缺乏長期發展的眼光,這種短視是導致產品質量問題的根本。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使得企業在短期內獲得利潤,企業一味追求產量,忽視設備保養,質量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管理,甚至不惜偷工減料,為員工提供持續性培訓和有效評估更無從談起,造成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二、“招工難”問題凸顯,熟練勞動力嚴重匱乏。今年 “招工難”已成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共性難題,紡織服裝外貿企業普遍用工不足,機臺開臺率在80%左右。出口企業普遍訂單“爆滿”,但卻應接不了,外發加工都很困難。服裝行業內人員原本流動頻繁,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短缺,今年尤甚。以致很多企業只要能招到工人,便立刻充入一線,缺乏必要的培訓,技術生疏,技術水平波動較大,在操作流程及檢驗標準的掌握和理解上有較大差異,且交貨期緊,趕貨現象嚴重,易導致產品不合格。
三、服裝“小加工團體”帶來質量隱患。據調查,出口服裝“小加工團體”是造成不合格品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由于用工荒所致的人手不足,企業只能靠外發給小加工點來完成訂單,由此滋生了一大批由10~20名工人組成的“小加工團體”。他們從各個企業接活,人均工資從最初的8元/時上漲到15元/時,且無任何品質和數量要求。迫于完成訂單的壓力,企業在明知成本增加且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也只能選擇接受。與此同時,面對高工資和不受管理約束的誘惑,更多的企業熟練工開始加入到此類“小加工團體”,導致了惡性循環,產品質量無從保證。
四、客戶轉嫁成本。有些退貨屬于貼牌加工產品,由于貼牌加工是國外客戶提供設計方案,國內企業只負責加工,退貨大多是因為客戶本身設計缺陷所致,客戶為了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從而變更工藝要求,讓企業返修后再出口。在這種情況下,退貨的責任并不在企業,由此產生的一切費用應該均由客戶承擔,然而,并非如此,企業為了能持久獲得訂單,返修常常是免費的,無疑是客戶轉嫁成本的一種途徑。
為此,檢驗檢疫部門建議相關出口企業:
一、提高企業的產品安全意識,增加對國內外相關標準的了解;加快技術進步,加大研發投入,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加強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善于利用國際條例和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有關國內國際生產出口標準的培訓。
二、加強出口產品的風險防范,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一是出口企業應加強對整個生產環節的監控,防范可能存在的質量隱患。二是強化對產品不定期抽查的力度。三是與國外客戶簽訂合同時應注意規避風險,不接受有缺陷設計的訂單,從而避免退運索賠。四是強化責任意識,不存僥幸心理,不作短期商業行為。五是進行技術革新、技術改造,促進產品質量提升。
三、積極推行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開辟國內市場。要轉變經營觀念,適度調整產品結構,擴大內需,降低出口風險。(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