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昆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口岸檢驗檢疫人員在對一批馬來西亞進境的貨物木質包裝實施檢疫查驗時,在木質包裝上見有密集蟲孔,檢驗檢疫人員取樣至實驗室進行剖檢,結果發現中對長小蠹、伴隨材小蠹等檢疫性有害生物。據統計,前9個月昆山口岸從東南亞地區進境貨物木質包裝中截獲各類有害生物達112種603種次,疫情種類涉及天牛、蠹蟲、白蟻等,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3.2%和21.4%。今年昆山口岸全國首次截獲9種有害生物,其中7種是從來自東南亞地區木質包裝中截獲的。
東南亞地區是昆山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緣于國際貿易全球產業鏈的布局,每天都有大量原材料及零部件從東南亞地區輸往昆山,而承載著這些貨物便捷通關的大部分是木質包裝材料。東南亞地區大多為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溫高,濕度大,自然環境條件非常適合于木材鉆蛀性害蟲的生長和繁殖,如有著木材殺手惡名的雙鉤異翅長蠹等有害生物。盡管這些國家或地區相繼采納了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組織(IPPC)的15號標準《國際貿易中木質包裝材料管理準則》,但加施過IPPC標識的木質包裝不代表可以豁免有害生物的再次侵襲,檢驗檢疫人員在實際查驗工作中發現循環使用木質包裝導致加施過標識的木質包裝被有害生物二次感染的現象較為常見,如來自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木質包裝經常可以上看到兩個或多個IPPC標識。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木質包裝的重復使用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但使用這些包裝前應注意妥善保存,嚴防有害生物再次侵襲,避免在通關時被發現攜帶疫情致得不償失的后果。
針對東南亞地區木質包裝攜疫嚴重的情況,昆山檢驗檢疫局一方面對截獲的疫情情況進行匯總上報,建議上級部門加強對外通報,嚴防有害生物傳入我國;另一方面采用風險管理措施,科學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對國內進口企業、國外發貨企業、IPPC標識加施企業分別進行風險分類,加大來自重點敏感地區木質包裝的現場查驗力度和后續監管工作。此外還注重與企業的溝通交流,針對性地開展法規法律宣貫和有害生物入侵危險性分析,共筑口岸綠色屏障。(崔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