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公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鏈接”8萬農戶
本報訊 (記者沈 洪)“從化市有8萬多農戶在6000多公頃的耕地上實施標準化種植,也就是說,全市78%的農戶在32%的耕地面積上從事著農業標準化生產,帶來了農業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近日,廣州從化市質監局局長孫東彥用數字向記者描繪了近年來該市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的成效。
農業產業在從化占據著經濟的重要位置。目前,從化市在39個村創建了“一村一品”的農業種植生產村,創建的21個國家、省、市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制定的一系列農業地方標準覆蓋了水果、蔬菜、花卉等農業種植。近年來,從化市質監局聯合農業、科技等部門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建設,形成了從市有示范鎮到從村有示范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有典型的示范網絡。這些示范和典型產生巨大的輻射作用,使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在標準化示范區的引領下,從化市有78%的農戶從事農業標準化的種植,表明全市2/3的農戶基本掌握了科技種田的要領。據了解,他們掌握的標準化種植技術與廣州市質監部門長期以來依托農業技術部門,開展各類技術規范的研究與制定,不斷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選取種植面積大、經濟效益好、有代表性的品種或有特色、有發展前途的品種申報建設各級示范區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從化市質監局通過創造性地在“一村一品”專業生產村設立標準化工作站,在一家一戶分散農戶中構建實施推廣農業標準工作平臺,實現農民與農業標準化知識“零距離”接觸。另一方面,通過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與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實施推廣農業標準,以農業標準化成果為基礎開發觀光休閑旅游,通過旅游的發展反過來促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實施。
在標準化示范區的引領下,從化市在33%的耕地面積實現了標準化生產,也就是說,全市1/3的耕地面積實現了科技種田。首先是通過設立村級農業標準化工作站,實現了生產和市場的對接,加強了對“一村一品”生產基地的管理,完善了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使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同步建設。其次是通過農業標準生產技術規程的應用,不僅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而且也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了農產品出口,帶動了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農藝菜場引導農戶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種植,使產業化進程擴大,出口逐年增加,年產蔬菜達1.1億元,80%銷往香港;從玉菜場去年出口各種蔬菜達580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和歐盟地區。華隆果蔬保鮮公司按照標準化要求,引導農戶科學種植,使農產品質量大大提高,產品出口美國、東南亞和歐盟等地區,年出口達180萬美元。由于按標準化種植的農產品質量好、品質高,廣受消費者歡迎,從化市將農業和旅游相結合,以賞花摘果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景區在全市各地興起,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在全市1/3的耕地上,超過2/3的農戶開展標準化種植,使示范區的農產品價格一般高出非示范區的價格20%以上,有的價格已高出100%,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去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3.89億元,同比增5.3%;農民人均純收入8430元,比2009年增長14.5%。”孫東彥再次用數字闡述了農業標準化取得的成效。《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