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溫暖
——江蘇宜興檢驗檢疫局促進線纜產品出口穩定增長側記
□ 許元棟
2.21億美元、67.2%,這是今年1月至9月,宜興電線電纜產品的出口貨值和同比增長幅度。對于區域核心支柱產業來說,這兩個數字也許并不耀眼,但在國際經濟蕭條的“冬日”里,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溫暖。
江蘇宜興市官林鎮,素有中國電纜城美譽。“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勢頭疲軟,宜興作為蘇南機電產品出口重鎮,同樣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困境,全行業能取得破億美元的出口成績,實屬不易。”官林鎮主要領導這樣說,“究其原因,出口線纜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靠集群“聚”暖
宜興是中國電線電纜產業的集中區,擁有各類線纜生產及相關企業400余家。其中有200余家集中在官林鎮。這個占地僅100多平方公里的小鎮由此成了享譽海內外的“中國電纜城”。不經意間,官林已經具備了特色產業群誕生的土壤。
然而對于線纜生產企業來說,在國際經濟遇冷的新形勢下,“合”可以互相借力、取暖。
2010年4月29日,江蘇宜興檢驗檢疫局與宜興市質監局、國家電線電纜檢測中心分別簽訂了《關于構建大質量機制、促進質量提升合作備忘錄》、《關于構建大質量機制、建設大質檢文化合作備忘錄》;2012年6月29日,宜興局與宜興市官林鎮人民政府簽訂了《“檢鎮牽手”共促經濟發展合作備忘錄》。兩年時間,3份備忘錄,宜興局與質監局、國家電線電纜檢測中心、官林鎮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地方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負責、檢驗檢疫部門監管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將出口線纜產業集聚區打造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截至今年9月底,我們已經與行業協會、國家電線電纜檢測中心等聯合組織開展技術宣傳培訓280余人次,提高了出口線纜企業的技術水平,也為廠方提供了一個交流業界信息的平臺。”宜興局機電科負責人說。在多個部門的協同配合下,當地企業紛紛扭轉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經營策略,充分發揮集群優勢,形成了以遠東、江南、明珠等公司為首,梯隊布局合理的特色產業集群。
用質量“造”暖
目前,為了應對“經濟嚴冬”,宜興線纜企業更加注重提升產品質量,他們逐步改變了以往單一線纜產品加工的經營模式,不斷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加速推進產品提檔升級,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產品獨創性高的“三高”線纜,以技術拼市場,以質量換效益,用質量“造”溫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新型線纜產品逐漸成為了業內的拳頭產品。
產品型號換代了,質量監管水準能否與時俱進就成為了擺在當地檢驗檢疫部門面前的課題。宜興局一方面積極開展企業實驗室的認可工作,對企業檢測人員有計劃地開展檢測能力培訓,指導編寫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以及檢測操作規程,對檢測工作實施過程質量控制,提升檢測能力;另一方面做好企業信息收集反饋和信用評價動態調整工作,對出口產品進行風險評估及監管分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檢驗監管計劃。同時,該局也為4家符合質量管控要求的企業開辟了“綠色通道”。目前,宜興電線電纜產業集聚區內的生產出口企業已實現了100%監管覆蓋,2008年至2012年9月線纜類產品出口檢驗不合格率僅為0.19%。
以服務“傳”暖
如果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來研發新產品,但成果卻沒落實到項目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沒有落到合同上,那無異于竹籃打水。宜興線纜企業雖然生產出了世界一流的產品,但怎么幫它們找個好婆家,而且還要順利嫁出去呢?
“對于新產品的出口,我們心里總是沒底。”江南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芮一平說,“出口環節有太多需要重新學習的地方。一旦不符合外方要求,企業就會面臨退貨賠償的局面。毫不夸張地說,一單位生意決定企業生死存亡。”
面對這種情況,宜興局責無旁貸地當起了線纜企業的紅娘。他們用辛勤服務為企業“傳遞”溫暖。該局在企業簽訂出口合同的過程中先期介入,充分利用檢驗檢疫部門的信息與技術優勢,引導企業注意相關免責、保護條款及設備質保期限等事項,維護企業自身利益;在產品出口檢驗環節,該局實施政策傾斜,制定“一企一策”,建立重點項目檔案,開辟“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加快檢驗進度。
在宜興局的貼心服務下,目前宜興在建的500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生產線中,已有6家企業通過出口注冊,并形成了出口規模。陷入增長乏力困境的蘇南機電產品出口重鎮,又重新振作了起來。《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