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記憶清風徐
——上海檢驗檢疫事業科學發展紀實(三)
本報記者 田 禾 通訊員 李海峰
第三篇章
科技,發展的動力
若以規模論分量,上海口岸舉足輕重。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上海目前已形成海陸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浦東、虹橋兩座國際機場相映成輝,洋山深水港區、杭州灣北岸、長江上海段、黃浦江四大水域280個泊位同步開放,“滬九直通車”鐵路口岸漸成規模。
若以數字論英雄,上海口岸無出其右。去年,上海港實現貨物吞吐量7.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174萬標箱,兩項指標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空港完成檢驗檢疫進出境航空器17.6萬架次,人員2454萬人次,均居全國首位。
在這宏大的數字背后,是看不見的口岸檢驗檢疫工作巨大的壓力。如何破解?
針對上海口岸日益增長的檢驗檢疫工作量,上海檢驗檢疫局自我加壓、內部挖潛,積極圍繞關鍵技術開展重點攻關,主持開展的兩項重要研究課題喜獲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科技興檢獎”一等獎,占一等獎總數的三分之一,并以14項的總數位居全國檢驗檢疫系統首位。
“要緊緊依托科技進步,著力推進信息化手段,努力實現監管工作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上海局副局長王華雄如是說。
先鋒電子是一家位于奉賢區的外資企業,以生產汽車音響見長。近兩年,隨著國內汽車銷售市場的火爆,其進口配件數額呈現井噴式增長,單月出口成品超過萬件,一度給人手吃緊的檢驗檢疫部門帶來不小的壓力。為此,上海局在該企業生產、質檢和配送車間全都安裝了攝像頭,監管人員不必反復奔波前往一線,在辦公室就能通過遠程視頻進行監管。不僅顯著提高了監管效率,破解了人力短缺困境,存檔的追溯影像更有效遏制了逃漏檢等行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監控。
如今,無論在進口查驗一線還是在出口加工區,遠程視頻監控覆蓋率已達到78%,成為上海檢驗檢疫人強有力的信息化監管手段之一。
去年以來,按照國家質檢總局關于“兩個平臺”建設和口岸檢驗檢疫設施的總體部署,上海局信息化建設進入加速期:建立和完善了“檢港聯動”機制,全方位參與地方電子口岸建設,積極試點“一單兩報”;全面推廣全時電子集中審單,實現對所有法檢和非法檢貨物“7×24”的統一、實時的審核與抽查,日均處理量突破1.8萬批次,成為系統內覆蓋面最廣、集中審單量最大的直屬局之一;推進提貨單電子簽章工作,今年4月1日起,上海口岸實現了對海運集裝箱進境貨物和空運進境貨物的100%無紙化電子放行;充分運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新技術,成功研發“基于物聯網的進出境(集裝箱)貨物檢驗檢疫物流監控系統”,不斷延伸監管鏈,實現更高程度的無縫對接。
受益于信息化帶來的諸多好處,上海局正全力打造“上海智檢”,以期不斷提升口岸服務軟環境。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