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網絡 凝聚合力
——深圳檢驗檢疫局深化對外合作服務質量發展
本報通訊員 沈 凝
10月30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在深圳表示,對供港食品的安全更有信心,希望進一步與深圳檢驗檢疫局緊密合作,共同保障供港食品安全。深圳局以“融通、合作、共贏”為主旋律的對外合作事業,奏出了推動檢驗檢疫質量事業發展的最強音。
近年來,深圳局在國家質檢總局與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框架下,與20個地方政府部門、24個直屬檢驗檢疫局、8個港澳有關部門、5所地方高等院校、5家大型企業及口岸聯檢單位等簽署各類合作備忘錄、合作協議72項,編織了一張共贏之網。
人心齊,泰山移。多層次的合作框架筑就后,一股股涌動的合力在深圳噴薄而出。
增強“深圳質量”推動力。深圳局與深圳市市場監督局加強了質量責任體系、風險分析和誠信體系等建設,完成深圳地區4400多家工業產品生產企業分類評定工作,并實現“12365”投訴舉報系統共建共用。據統計,2012年共接到咨詢電話2000多個,投訴電話50個,均及時有效處理。此外,深圳局與地方政府聯合舉辦了“質量月”等活動,開展4次深圳市企業技術壁壘損害調查與分析,營造了良好的質量氛圍。
提升供港食品安全保障力。深圳局與20多個供港食品農產品產地檢驗檢疫局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信息通報、聯合把關等機制,并幫助深圳加工企業解決原料供應不足等問題。同時,實行口岸-內地檢驗檢疫直通放行機制,提高了重慶、江西等地經深圳口岸出口的農產品的通關效率。該局與湖南、云南、珠海等檢驗檢疫局聯合研發的“供港澳蔬菜檢驗檢疫電子監管系統”,完善了供港澳食品全過程監管鏈條。
深圳增強深港發展協同力。與深圳海關、邊檢、深圳市口岸辦等口岸相關單位開展多領域口岸共建活動,特別是與深圳海關建立三級合作框架,開展信息通報、一機兩屏、通關單電子放行等19個項目合作。自開展通關單電子放行至今年9月,共實施通關單電子放行3.7萬批,貨值68.8億美元,直接為企業節約簽證費22.2萬元,節省通關時間約1.8萬小時。
擴大檢驗檢疫影響力。2007年以來,深圳局與香港創新科技署、衛生署及澳門民政總署等相關部門簽訂14項合作協議,其中4項被納入深港高層合作框架。在落實協議過程中,與港澳部門聯合應對了多起突發疫情,舉辦兩次“境外媒體實驗室開放日”、5次實驗室檢測對比等活動,并為港澳部門進行技術培訓50余次。
強化檢學研競合力。先后與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展開合作研究,與中山大學等建立合作培養研究生教學基地,并成為香港理工大學教學基地。共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55名,博士研究生3名,與20家高校或科研機構聯合開展課題研究45項,科研實力獲得了各方認可。
水到則渠成,在持續推進多方合作的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的共贏機制在深圳局應運而生。
建立齊抓共管“抓質量”機制。落實合作后,深圳局服務質量發展的手段更加多樣。進一步健全了“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的質量責任體系,形成一個從源頭、運輸、生產到流通的各環節監管閉環,加大了質量監管力度。2008年至今,該局已聯合警方搗毀制售假證書窩點67個,抓獲涉案嫌疑人105人,查獲假檢驗檢疫證書一萬多份,連續4年獲“深圳市反走私突出貢獻獎”。
完善全程覆蓋“保安全”機制。在供港農產品監管方面,深圳局通過多方合作基本實現供港食品從產地至口岸的全過程監管體系。經該局檢驗檢疫的供港食品農產品合格率為99.99%,持續多年“零事故”,讓香港同胞吃上了放心菜、放心肉,喝上了放心水、放心奶。
夯實科技創新“強質檢”機制。通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合作,深圳局建成1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區域性中心實驗室,擁有質檢系統首個魚類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參考實驗室,主持并參與“深港創新圈”項目7項,承擔各類科研、標準制修訂項目9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勵100余項。聯合或自行研發的50余項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或應用,產生經濟效益達5000多萬元。
鞏固服務大局“促發展”機制。近年來,深圳局自身地位和影響力在多方合作下不斷提升,各項工作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及省市領導批示80多次,連續7屆被評為深圳市文明單位。通過在保障大運會成功舉辦、服務轉型升級支持前海發展等重大工作中的積極作為,贏得各級領導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形成文明共建“創和諧”機制。通過合作,深圳局與各口岸單位在口岸設施建設、日常執法、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加強了溝通與交流,共同推進了省市的重大部署,優化了深圳口岸通關環境,為全國關檢合作作出了表率。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