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風霜等閑過 而今碩果醉金秋
——浙江檢驗檢疫局科學發展10年回眸
□ 汝曉紅/策劃 黃紅蕾/文 虞曉嵐/圖
國家質檢總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進“三大國家戰略”舉措合作備忘錄
金秋送爽,碩果飄香。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慶的笑容。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我們共同迎來了黨的十八大召開這一舉國歡慶、舉世矚目的時刻。時逢盛世,我們不禁駐足回望。
這是一次讓人不平靜的回望。10年,足以讓一個孩子成長,讓一個青年成熟。10年,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標尺來度量一個集體、一個團隊的成敗和興衰。回望這10年,是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10年,是質檢事業快速發展的10年,也是浙江檢驗檢疫事業開創跨越發展新局面的10年。
10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以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為抓手,推進宏觀質量決策的科學化,加強質量誠信大環境建設,提高進出口企業質量保證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轄區進出口產品質量總體水平的提升;10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緊緊抓住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這一核心,狠抓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質量安全把關,有力地維護了對外貿易秩序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10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緊緊圍繞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力支持“三大國家戰略”實施,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取得了促發展的積極成效;10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在打基礎、抓落實、轉作風上狠下功夫,圍繞實現事業發展新突破,進一步夯實了強質檢的堅實基礎。
回望10年風雨兼程的足跡,我們心潮澎湃;檢閱10年豐碩沉實的成果,我們感慨萬千。10年來,我們不負重托,不辱使命,風雨兼程,爬坡奮進。體現了浙江檢驗檢疫人高度負責、勇于擔當的大局意識,詮釋了浙江檢驗檢疫人甘于奉獻、不畏艱難的崇高精神,展現了浙江檢驗檢疫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風采,譜寫了浙江檢驗檢疫人團結奮進、勇往直前的壯麗篇章。
在國家質檢總局與浙江省政府簽署《共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戰略舉措合作備忘錄》儀式上,浙江檢驗檢疫局、寧波檢驗檢疫局、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浙江海事局還簽署了《關于落實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提高口岸服務監管水平 加快港航強省建設合作備忘錄》。
質量 永恒的主題
百年前,一聲吶喊振聾發聵: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百年后,一種共識深入人心:質量興則國家興,質量強則國家強。回望這10年,中國加入WTO的10年,國內企業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其中提升產品質量是關鍵。浙江檢驗檢疫局作為質量監管主管部門,堅定不移“抓質量”,促進進出口產品質量水平再提升就成為其永恒不變的主題。
10年來,浙江局采用多種手段抓質量。在出口工業品、食品和動植物產品中全面推行分類管理新模式,科學設置檢驗監管類別,實施差異化的檢驗監管模式,并實現動態管理。截至目前,共有16000余家企業納入出口工業品企業分類管理工作,占全國檢驗檢疫機構出口工業品企業分類管理總數的四分之一;共有一類企業868家,約占企業總數的5%,其出口量約占總量的40%。在“誠信便利、失信懲戒”的聯動機制下,每年都對企業進行動態調整。2012年,在原有誠信體系基礎之上,又制定了《浙江檢驗檢疫局灰名單企業管理制度(試行)》,并率先在5個分支局試行;在局內、外網上公布全省系統黑名單企業,增強對違法違規企業的震懾。
動員全社會力量齊抓共管。質量提升不是憑一己之力就能做好的。10年來,浙江局重視營造全社會重視質量的氛圍、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協作,共同來抓質量。浙江省出口產品中民營經濟占60%,出口產品與塊狀經濟和專業市場的關聯度很高,一方面使得浙江省相當一部分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高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四個過度依賴”也使得浙江省出口產品質量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產品質量亟待提高。10年來,浙江局圍繞“質量強省”建設,積極創新監管模式,提高監管效率:抓農產品和工業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建設,完善源頭管理工作機制,基本實現了杭州低壓電器、溫州鞋類產品、臺州機動車、金華電動工具、麗水木制玩具等產業集聚區零通報;通過樹立引領產業發展創新的典范,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密切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合作,積極謀劃,2011年更是促成出口食品示范區創建工作納入到地方政府年度考評指標和《浙江省食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從根本上激發起了各部門抓質量的積極性。
此外,浙江局還扎實開展“質量月”活動。僅2012年活動期間,浙江局及下屬機構共組織2575家企業,3625人次開展“質量月”活動;出動執法人員1617人次,查辦各類案件96起。組織大型宣傳活動13次,群眾參加1246人次,涉及部門49個,部門參與253人次。全省系統通過報紙、雜志發表專題文章或新聞報道共165篇;廣播、電視專題節目及新聞報道25次,總時長147.5分鐘;制作、播放各類公益廣告6次;制作、張貼宣傳畫263份,發放宣傳資料4027份,制作展板55個。舉辦專題論壇和研討會42次,惠及人數3326人。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檢驗檢疫人員正在檢驗出口汽車
安全 始終的使命
“在XX929航班的一名旅客行李中發現一包可疑白色粉末,沒有破損,泄漏。旅客稱是受人委托攜帶入境的,不能說明用途。目前已經控制可疑白色粉末和攜帶人。”“好,立即封控現場,開展生物因子排查程序,請你立即組織現場人員排查情況并及時報告。”控制嫌疑物品和嫌疑人、現場封控并警戒,送樣、取樣、檢測,一切有條不紊,各環節銜接緊密。最終,經現場快速檢測,排除生物恐怖事件,終止排查程序,現場解除封控。
這是最近浙江檢驗檢疫局機場辦事處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舉行的生物反恐最小作戰單元演練。邊檢、海關和機場公司也參加了此次聯合演練。這樣的演練大大小小在浙江檢驗檢疫系統中并不少見。隨著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頻繁,口岸安全的壓力與日俱增,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10年來,浙江局苦練內功,用最貼近實際工作狀態的演練,達到以“練”備戰的目的和效果。
“口岸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要處置好,絕不僅僅是檢驗檢疫一個部門的事。”浙江局局長閻震多次強調,一定要做好對出入境人員、相關企業和地方機構的宣傳,同時加強聯防聯控工作。10年來,浙江局采用簽訂合作機制、對接演練方案的方式,很好地定位了各地檢驗檢疫部門、地方海事、民航、港務、交通、衛生、環保和反恐部門等有關各方的職責,明晰了各自的工作流程,從而實現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如果說突發事件應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權宜之計,那么,防范則是根本。多年來,浙江局經過摸索,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模式。完善與企業、行業協會、有關部門之間的日常信息互通和咨詢渠道,使風險管理進入常態化。加強大宗資源性商品的口岸把關與風險分析,先后從進口鐵礦、進口原油、進口銅礦的檢驗鑒定中發現嚴重多起不合格案例,引起國家質檢總局高度重視。采取風險分析的方法,對出口產品通報案例進行深入剖析,舉一反三,實現了轄區內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總體穩定可控。
翻開歷史的卷冊,我們發現,10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不怕危險、勇于擔當,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浙江檢驗檢疫人的身影。在抗擊非典、防控甲型H1N1流感、應對日本核輻射泄漏等重大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浙江檢驗檢疫人第一時間舉行演練,進行風險分析,將風險降到最低;在全力服務保障奧運、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浙江檢驗檢疫人充分發揮了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重托!
檢驗檢疫人員對出口危險化學品進行檢驗監管
服務 不變的承諾
這是一個快的10年:浙江GDP連續跨越了1萬億、2萬億和3萬億元大關。2001年,經濟總量不到7000億元,人均不到2000美元;2011年,經濟總量達到3.2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9000美元,浙江正向中等發達經濟體邁進。不菲的成績背后飽含著浙江檢驗檢疫人的汗水,也是浙江檢驗檢疫人對政府和人民的不變承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快的10年需要更快的辦事效率。“快一點,更快一點!”面對時代的呼聲,浙江檢驗檢疫人從不敢懈怠。10年來,浙江局積極推進以“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為目標的大通關建設。認真落實關檢、貿檢和泛長三角檢驗檢疫機構合作備忘錄,與交通運輸、海事等部門達成口岸通關合作共識,大力推進直通放行工作,2011年啟動首批12家企業的滬嘉進口直通放行試點;2010年浙江省域直通放行正式啟動以來,已有近41萬批貨物享受直通放行便利;加大出口綠色通道推廣力度,轄區內累計達959家企業享受通關便利,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契機,選取舟山港作為質檢交通合作重點口岸重點推進,截至目前,浙江局轄區內所有開放口岸均已按要求開展了“兩個平臺”建設。
加快放行不是放任不管,浙江局始終牢記把關職責。自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出臺《2009~2012年全國口岸衛生檢疫核心能力建設方案》以來,浙江局全力推進口岸衛生檢疫核心能力建設。全局系統口岸衛生檢疫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完善,監測檢測設備配置得到加強,內外機制配套得到健全,衛生控制水平不斷提高,人員隊伍專業素質有所增強,綜合能力有所提升。9月3日至5日,杭州機場空港和舟山海港,這兩個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內最為國際化的前沿口岸,接受了國家質檢總局口岸核心能力建設考核驗收專家小組的現場考核驗收。“局黨組重視,檢地合作有效,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專家組對杭州機場和舟山海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至此,這4年來的努力終于到了收獲的時刻。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面對企業的困難,浙江局總是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形勢一度不容樂觀,企業的日子也是每況愈下,今年更是一度探底。早在今年初,人們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今年將是外貿形勢十分嚴峻的一年。對于外貿依存度較高的浙江,能否確保“全年外貿出口增長10%以上”,將直接影響其能否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在外貿發展攻堅克難之際,浙江檢驗檢疫人與外貿企業同舟共濟、風雨同行,在深入調研、科學分析、評估的基礎上,相繼出臺了《支持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十大舉措》和《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實施意見6項23條舉措》,并在轄區內開展了“抓訂單、促轉型、保目標”外貿企業服務月活動,全面打響了外貿保衛戰。措施實、惠及范圍廣、針對性強的措施,就如一劑良藥,終于有了結果:浙江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10月,浙江局轄區內出入境貨值788.33億美元,同比增長2.76%,其中10月單月出入境貨值75.68億美元,同比增長9.38%。隨后,浙江局第四季度免收費,轄區4萬家進出口企業減免費用將達兩億元。除免收檢驗檢疫費外,浙江局還出臺了17項服務措施,進一步加強大通關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同時,發揮檢驗檢疫技術優勢,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優化外貿結構,支持浙江企業開拓新興市場。
檢驗檢疫人員正在對出口茶葉基地開展檢驗監管
改革 發展的動力
10年前,浙江局轄區進出口商品報檢41萬余批,貨值130億美元;轉瞬10年,2011年,浙江局轄區全年進出口商品報檢快速增長至147萬批,貨值823億美元,報檢受理批次和金額分別增長260%和610%。相比之下,浙江局進出口商品一線檢驗監管人員數量僅僅增加了四分之一。面對迅猛發展的對外貿易和有限的人力資源約束,唯有改革,才是出路。多年來,浙江檢驗檢疫人不斷推進模式改革,成效明顯。深化出口工業品區域化管理工作,示范區企業質量意識、質量控制能力、出口產品訂單、出口產品數量明顯提升,產品不合格率、國外通報率持續下降,有力地促進了產業集聚發展,得到國家質檢總局和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加強口岸管理工作,有序推進電子政務口岸建設。擴大電子監管系統應用,累計上線企業19083家,覆蓋率達85%以上。各分支局也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改革措施,全局系統上下形成多角度切入、多模式并存,相互借鑒、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1年3月,國務院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這是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義烏由此成為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2011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可以預見,隨著“三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必將帶來國際性人流、物流的急劇增長,檢驗檢疫工作將面臨空前壓力和巨大挑戰。唯有改革,才是解決方案。針對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品種多、數量少、渠道雜”的特點,浙江局早在2008年就開始著手探索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的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到目前逐步形成了“檢驗、監管、稽查”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剛剛結束的10月,國家質檢總局與浙江省政府在杭州舉行《共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戰略舉措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將在擴大開放、推進大通關建設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浙江局進行綜合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先行先試機會,浙江檢驗檢疫事業正在迎來跨越發展新突破的重大歷史契機。
關山初度,路在前方。今天,在新的10年征程開啟之際,回探在發展路上的嬗變軌跡,觸摸科學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收獲的不僅是喜悅與感動,更有信心與動力。藍圖已擘畫,目標在召喚。新的10年,浙江檢驗檢疫局必將在加快改革創新的路上帶來新的蝶變!
檢驗檢疫人員在義烏小商品市場開展檢驗監管工作
發展歷程>>
2007年 杭州檢驗檢疫局掛牌成立,浙江局實現管理和執行分離,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2007~2009年 成功實施“一年大突破、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2010年 開始實施跨越發展戰略,推進由外延擴張型發展向內涵深化型發展的轉變。到2010年底,順利完成“十一五”發展任務,基本實現了檢驗檢疫綜合質量、行業管理綜合水平、檢驗檢疫隊伍綜合素質、廉政保障綜合能力等四方面全面提升的預定目標。
2011年 制定《浙江檢驗檢疫系統“十二五”發展規劃》,重申在“十二五”發展的全過程深入實施跨越發展戰略。
國務院先后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三大國家戰略”,浙江檢驗檢疫事業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
2012年 緊緊抓住全面實施“三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深入實施跨越發展戰略。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