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 鈞 張 毅
你知道嗎?只需一口唾液就可以篩查出是否攜帶艾滋病病毒。如今,廈門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艾滋病抗體確證實驗室正在著手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
“唾液”取替“血液”
“歡歡喜喜地回國,一回來就‘出血’,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廈門保健中心楊坤宇博士告訴記者,以前通過采集血液樣本對出入境人員進行艾滋病監測時,很容易引起反感,而且某些旅客會出現“暈針”、“暈血”的現象。
然而,國境口岸畢竟是防御各種傳染病傳入、傳出國門的重要屏障,如何提高國境口岸現場快速檢測傳染病的水平,同時滿足快速通關和創建人性化通關環境的需求,成為檢驗檢疫人繼續解決的一道難題。
“新版國際衛生條例規定,對旅行者的檢查必須是無創或微創的,為此,我們將目光投向人員‘分泌物’上。”楊坤宇說,該課題前期的準備始于2009年底,自去年起,《幾種無創(唾液)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研制與在口岸中的應用》正式申報成為國家質檢總局的科研課題,課題組最終決定用“唾液”取代“血液”,研制艾滋病毒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
“針筒”變身“棒棒糖”
這個課題最大的難點在于,與傳統抽血方式相比,唾液中抗體含量不高,因此對檢測試劑的靈敏度要求比平常高幾十倍。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合作,加班加點進行研發,終于有了結果。
然而,課題進入評價階段,難題再次出現。唾液樣品很難收集,因此對試劑盒的評價進展很慢。課題組一方面針對口岸入境的高危人群,在口岸現場設立了艾滋病檢測點,采取自愿原則從入境人員中收集樣品;另一方面主動尋求與醫院的合作,從多個渠道收集樣品。
在保健中心機場分中心,記者發現,自愿接受艾滋病測試的入境人員再也見不到“嚇人”的針筒了,取而代之的是可愛的“棒棒糖”。這是一個唾液收集器。
“吐一口口水很容易,但要迅速收集足量的唾液還得依靠特殊的工具。”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受測人員將這個類似棒棒糖的唾液收集器含在口中,很快就可以收集到足夠唾液。采用特殊試劑對唾液進行檢測,只需15分鐘左右,結果就出來了。
綜合干預策略來之不易
據統計,廈門口岸自1991年在出入境人員中檢出第一例HIV抗體陽性患者以來,已累計檢測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6例,有效防止艾滋病毒向其配偶、性伴、親人等傳播,避免了艾滋病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廈門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艾滋病抗體確證實驗室是閩西南地區第一家艾滋病確證實驗室。多年以來,該實驗室作為廈門口岸艾滋病檢測的權威實驗室,在艾滋病防控戰線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3年,該實驗室被規劃為國家質檢總局廈門HIV檢測區域性中心實驗室。在此基礎上,實驗室加大儀器設備投入,強化人員技術培訓,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積極籌建“國家國境口岸重要傳染病快速檢測重點實驗室”。
2010年,實驗室完成了廈門市課題《廈門口岸入境中國公民對艾滋病傳播的影響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對廈門口岸持有短期簽證、一年內多次頻繁往返的特殊人群進行了HIV、梅毒等傳染病監測,對傳染病監測結果和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了廈門口岸這類人群出入境往返頻次、性別、年齡分布、職業特點、文化程度、往返季節、往返國別等與傳染病監測情況的關聯性,基本掌握廈門口岸這類人群的HIV感染流行病學特點。針對這些流行病學特點,對此類人群提出了綜合干預策略,在廈門高崎機場、郵輪中心、漳州港等口岸現場得到應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