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標準帶動一項產業
——山東省臨沭縣質監局以聯盟標準為抓手促肥料產業提升質量
■文/李小玲 邢如意
“車多不愛路,優者自生存。通過這個聯盟標準,率先加盟的企業能夠抱團發展,減少了低檔次、同質化的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提升了肥料產業產品質量的公信力。建立起既競爭又合作的新型關系,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這是山東省臨沭縣一家肥料生產企業老總在《復混(合)肥聯盟標準》發布實施兩周年后吐露的心聲。
近年來,制定實施《聯盟標準》是山東省臨沭縣質監局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臨沭縣質監局當好縣委縣政府的參謀助手,充分發揮標準化管理職能作用,圍繞當地優勢產業,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和重點企業開展聯盟標準制定工作,提高了產業的總體質量水平,促進了肥料產業的轉型升級。
山東省臨沭縣是我國較大的復混(合)肥料生產基地,復混(合)肥料年產能達13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肥都”。但在塊狀經濟發展過程中,全縣肥料產業無序競爭、盲目發展,產業層次參差不齊、中小肥料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依然突出。同時,隨著肥料產業的迅速發展,復混(合)肥料在標識內容和要求、售后服務、重金屬限量、質量誠信體系方面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急需統一和規范。針對存在的問題,臨沭縣委、縣政府持續開展了整合提升活動,加大對優勢骨干企業的培植,整合兼并淘汰落后企業,全縣肥料企業數量從2005年的102家減少到現在的28家。為配合好縣委、縣政府對肥料產業的整合提升工作,臨沭縣質監局把“一流企業做標準”作為突破肥料產業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積極幫扶引導指導行業協會及肥料企業加盟,制定復混(合)肥料聯盟標準,以高標準爭奪產業話語權。
經過聯盟標準的實施,聯盟企業的標準化意識、品牌意識明顯增強,產品質量提升,增強了企業的責任心,提高了銷售商信心,更讓消費者放心,有力地推動了肥料產業的轉型升級。產品質量得到提高,銷量同期增加10%;聯盟企業嚴格按照《肥料標識 內容和要求》聯盟標準要求設計產品包裝,包裝標識更加規范,質量明示產品逐漸成為市場獨具特色的新亮點,增強了企業的責任心,提高了銷售商信心,更讓消費者放心;有害物質安全限量更加嚴格;通過實施《質量誠信標準》和《售后服務規范》,堅持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樹立了“信譽高于利益,誠信重于生命,聯盟企業從培育員工服務專長做起,構建了跨職能的客戶服務小組,對顧客反映的問題迅速采取措施解決,直到顧客滿意為止。聯盟企業還建立了專門的農化服務隊伍,配備農化服務專車及相應的農化設備,奔赴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用肥,傳授先進的肥料技術和栽培技術,既減少肥料浪費,又提高作物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今年第一、二季度的顧客滿意度調查分析,顧客滿意度較去年提升了1.9%。售后服務從程序上更加嚴格,包裝袋標識更加規范;誠信建設提高了臨沭肥料產業的凝聚力,在企業間建立起既相互競爭又合作推進的新型關系,進一步提高了當地肥料產業的行業競爭力,打造區域性品牌已成現實。目前,聯盟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縣肥料產業總量的96%,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和“主力軍”。
整合提升后,已有兩家龍頭骨干企業成功上市;兩家企業獲臨沂市市長質量獎;爭創中國馳名商標4個、山東省名牌7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0個。據統計,聯盟標準實施兩年來,臨沭縣肥料行業多項經濟指標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2011年,全縣肥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42.6億元、利稅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9%、19.3;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91.8億元,利稅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7%、29.5%。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2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