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催跨越
——河北檢驗檢疫局科技創新紀實
本報通訊員 董秉坤 記者 米彥奇
河北檢驗檢疫局的工作積極主動,措施得力。為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推動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
河北檢驗檢疫局科技有特色,技術有水平,發展有實力。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
河北檢驗檢疫局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質檢之路、加快科技創新、加快高端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楊剛
河北檢驗檢疫局要把“數字化實驗室綜合管理平臺”的研發工作作為“科技質檢”的重要內容,在抓好運行、總結的同時,要在全國推廣應用。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孫大偉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前中)希望河北檢驗檢疫局為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作出應有貢獻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左一)對河北檢驗檢疫局科技發展實力給予充分肯定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河北檢驗檢疫局局長賀水山在局長辦公會集中學習“十八大”報告中,結合河北檢驗檢疫工作重點強調:誰在關鍵科技領域取得突破,誰就能占領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要推動有中國特色的質檢工作體系建設,實現檢驗檢疫跨越式發展,必須堅定科學發展理念,在提升實力、增強活力、打造檢驗檢疫核心競爭力上謀創新。
河北局技術中心科研人員依靠技術儲備先后破解了歐美日等為進口食品設置的技術性貿易措施
2012年河北檢驗檢疫局申報290項科技攻關和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項目,同比增加166%。其中,代表國家水平的質檢公益性項目和國家食品標準的制定各1項。其數量之多,在河北檢驗檢疫的發展歷史上實屬罕見。
怎樣才能加快完成科研制標項目?怎樣才能盡快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河北局在加緊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加快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的同時,針對項目多、要求高,且高級科研人才匱乏等的實際,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大膽創新科研模式,闖出了一條“內引外聯,集成創新,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科技創新之路。
2012年5月11日,河北局與吉林、浙江和寧波檢驗檢疫局簽署了“檢驗檢疫“科技質檢”建設合作協議備忘錄”。該備忘錄明確規定,4局47名技術專家可以相互聘用,技術、信息可以共享。借助這一優勢,河北局在食品安全及大宗戰略資源等領域,開展了關鍵的、共性的基礎類、公益類、重大戰略產品類科研、標準項目的合作立項和聯合攻關。目前,河北局已完成科研及制標38項,新增國家科技專利2項。據河北局科技處處長陳柏柱介紹,“蘇門答臘繩蚋鑒定方法”和“海神蠛蠓鑒定方法”兩標準填補了國境衛生檢疫行業空白;承擔的國家級水平的質檢公益性項目和國家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的研制工作進展順利,關鍵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設在秦皇島檢驗檢疫局的“國家農藥獸藥殘留檢測重點實驗室”集成多項自主創新檢驗技術,開發了農藥殘留高通量樣品制備技術,可一次從復雜基質中提取500種殘留農藥,研發了按時段分組檢測的新程序,建立了1000多種農獸藥殘留分析參數,構建了農藥多殘留快速檢測的技術平臺,實現了水果、蔬菜、糧谷、蜂蜜、果汁、果酒、茶葉、飲用水、中草藥、食用菌、魚蝦、牛奶奶粉和動物組織中的千余種農獸藥及相關化合物的快速定量測定。
“創新科研模式,實施科技攻關,河北局實現初戰告捷。”主管科技工作的副局長馮勇難掩喜悅之情,去年,通過實施“10大重點科技專項突破、5大科技創新工程、5項重大科技行動”,“十二五”后3年,河北局科研制標創新水平將進入沿海強局之列,科技綜合實力將邁進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前列。
科技整體水平取決于力量最薄弱的“短板”長度。多年來,河北檢驗檢疫科技工作始終是河北局、秦皇島局“兩極”強。要破解這一難題,實現均衡發展,必須全力打造唐山國檢科技發展新高地。
唐山地處渤海灣,是國家發展戰略和河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尤其是曹妃甸新區,不僅僅是河北省1號工程,更是我國在建的第一個科學發展示范區。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重要增長極卻成了河北檢驗檢疫科技的“塌陷地”。
2012年春節剛過,賀水山局長帶領班子成員全面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和京唐港檢驗檢疫部門,經認真調研,反復論證,提出:高標準整合、布局科技資源,加快打造唐山國檢科技發展“新高地”,形成省局、秦皇島局、唐山國檢科技“三足鼎立”之勢,讓科技“塌陷地”快速崛起為“新高地”。
政策支持——唐山轄區檢驗檢疫機構可全部利用河北局科技信息資源,項目申報、信息服務、學術交流等與河北局實時共享。“十二五”期間,河北檢驗檢疫系統規劃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15個,唐山轄區超過5個。
人才支持——河北局將科技專家充實到唐山轄區,鼓勵三地檢驗檢疫機構借助國內外兩個市場、眾多聯盟及合作平臺,加快借助、引進和培養自己的高端優秀科技人才。
項目傾斜——在資金投入上給予重點保證,在科研立項中重點扶持。2012年,唐山轄區的科研立項項目超過河北檢驗檢疫系統總量的三分之一。
“打造唐山國檢科技新高地,為唐山國檢科技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唐山檢驗檢疫局局長劉文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該局“原子熒光檢測法測定陶瓷鉛鎘溶出量”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唐山日用陶瓷產業格局發展路徑探析》等3篇論文已被國家著名期刊登載。曹妃甸辦事處科研立項是2011年的2.5倍,原油取樣器支架、選礦用淌篩等設備研發已取得實質性突破。京唐港辦事處完成了炭黑油、煤焦油等液體化工產品檢測項目研究,開發了煤炭透光率等6個檢測項目,主持或參與科研制標7項,在《中國化工貿易》等核心刊物發表科研論文多篇。
質量、效率、服務是檢測能力的本質體現。實驗室發展必須堅持面向當地進出口主要產品,面向當地主導產業,走特色實驗室發展之路,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美國FDA官員與河北局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實現了定期交流和技術合作
“碳纖維是一種新型的自行車產品原材料,比重小、產品輕,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但韌性較差……”河北邢臺檢驗檢疫局自行車檢測中心會議室內,一場檢企技術交流會正在熱烈進行。
“這樣的交流會我們經常召開。”該中心主任商建宵說,積極發揮緊貼企業的優勢,中心堅持“雙緯度”發展——“服務把關,服務產業”。2012年,中心檢測出口自行車及零配件2億多美元,同比增長兩成以上。協助接待省、市項目建設觀摩團15次,接待商務投資考察團30多個。該中心通過開展原材料檢測、產品定型、產品研發等技術支撐活動,有力促進了邢臺自行車產業持續升級,碳纖維曲柄鏈輪等一批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不斷涌現。“好孩子”集團執行總裁王海燁考察了檢測中心后,決定在平鄉投資15億元建設“好孩子”北方工業園;森夏、鳳凰、大行等多家國內外知名兒童用品和自行車企業落戶邢臺。時任邢臺市委書記姜德果曾專程到中心調研,稱贊“邢臺檢驗檢疫局自行車檢測中心建在產區很有必要,對促進平鄉縣及周邊的自行車產業升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圍繞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向當地主要進出口產品,面向當地主導產業興起的、全新的多方融資、合作建設、利益共享的特色實驗室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緊張進行中。曹妃甸進口木材、秦皇島媒介生物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正在加快籌建;石家莊化工品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石家莊外來有害生物區域性中心實驗室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鹽山管道材料、邯鄲緊固件、保定手動起重機械、唐山板栗、安國中藥材等一大批在特色產業集聚區籌建的區域性中心實驗室也在緊鑼密鼓地加緊推進中。通過“檢企聯合”,在灤平華都、寬城神栗等出口企業建成的特色實驗室,已成為河北局的一大亮點。
預計,到“十二五”末,河北局規劃的以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龍頭、20個區域特色中心實驗室為骨干、20個常規檢測實驗室為基礎的一體化格局有望提前建成。
市場化,聯盟先行。8月24日,由河北檢驗檢疫局組織發起成立的國家煤炭檢測實驗室聯盟在秦皇島誕生。這是繼河北省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聯盟、國家陶瓷檢測實驗室聯盟之后,河北局推動并搭建的第三個戰略聯盟。“聯盟是檢驗檢疫實驗室創建國際一流檢測技術機構的重要平臺。它不僅能夠降低企業成本,更能迅速聚集全國有關檢測力量和智慧,解決技術難題。”中煤集團秦皇島分公司總經理張紹平對國家煤炭檢測實驗室聯盟給予高度評價。
“科技支撐,一靠實驗室,二靠信息化。”賀水山局長認為,身處數字時代,就要以科學實用為原則,謀創新、求突破,破解信息化建設難題,將信息化建設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戰斗力、凝聚力。
繁忙的曹妃甸礦石碼頭
“從報檢到領取貨物通關單,以前最少要跑兩三趟,現在一趟搞定,真是太快了!”在河北局報檢大廳,一位前來領取通關單的報檢員難掩興奮之情,自從有了CIS(河北檢企信息服務平臺),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實時掌握自己的貨物流向、貨物檢驗檢疫和貨物通關情況,免去了數次奔波之勞、問詢之苦,“CIS讓我省心、省時、省力、省錢。”
“CIS有四大創新,不僅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還為河北局構建‘數字檢驗檢疫,智慧檢驗檢疫’開了一個好頭。”該項目研發主持人馮勇副局長介紹說,CIS是河北局自主研發的檢驗檢疫行業內首個集語音、網站、郵件、短信等眾多信息交互渠道為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它首次引入了互動式語音應答(IVR)技術,可以手機短信或郵件方式,自動向企業和檢驗檢疫人員推送通知通告、業務流程等信息。CIS既確保了核心業務數據的安全性,又避免了系統運行對核心業務數據庫的性能影響。
到12月16日,短短10個月,河北省大多進出口法檢商品的企業已在平臺上注冊,網站訪問總量突破4萬次,日均超過130次;向企業主動發送服務短信1萬多條、發送郵件近萬封。
“數字化實驗室綜合管理平臺”是河北局信息化建設的另一篇大文章。“該平臺的構架頂層為國家質檢總局實驗室管理部門,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現代通訊技術,通過匯聚全國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和挖掘,可為質檢總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信息化處李旭峰說,該平臺具備獨立于業務流程的智能化查詢統計功能和分析模塊,可按實驗室相關工作的關鍵信息組合查詢并形成統計報告,可滿足質檢總局和各直屬局相關管理要求;可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實現對進出口商品質量、進出境動植物疫情疫病和發展趨勢的風險分析和風險研判,為質檢總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有關研發工作引起了質檢總局領導的高度關注。12月26日,質檢總局副局長孫大偉專門聽取了課題組工作匯報。
融信息化于檢驗檢疫業務,河北局信息化工作駛入了“高速路”。2012年河北局承擔了8個開發項目,有2項獲質檢總局立項。
科技實力提升的背后,是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人盡其才,是河北局黨組始終秉持的用人理念。”賀水山局長說,打造挖掘和發揮人才潛能的“硬環境”,營造尊重、愛護人才的“軟環境”,在“挖掘人才,容納人才,培養人才”上下功夫,是河北檢驗檢疫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秦皇島局技術中心科研人員為破解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擴大食品、農產品出口作出了積極貢獻。
不拘一格用人才。勾金玉,主持“糧谷和飼料中多種真菌毒素殘留同時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在衡水地區出口農產品中真菌毒素殘留控制的應用研究”課題;吳楠,作為主研人參與“近紅外光譜法快速測定煙煤的水分與揮發分”課題;李桂強,參與開發“曹妃甸油品鑒定管理系統”……
打開《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012年度科研自主立項計劃項目匯總表》,一批“80后”專業人才已成為河北檢驗檢疫科技的重要力量。新組建的河北局“第三屆科學技術委員會”29名委員及11個專業技術組108名成員中,“80后”超過35%。
打造河北局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河北局“電子圖書館”實現了隨時隨地通過內部網絡方便、快速查詢學術期刊及博碩士論文。
對標東南沿海強局強人才。與上海檢驗檢疫局簽署的“關于加強人才交流合作,促進檢驗檢疫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合作備忘錄”,促成了河北局2批20多名檢驗檢疫人員在上海進境集裝箱檢驗檢疫現場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
2012年,河北局組織300多人次赴浙江、上海、廣東等地交流學習。
科研制標知識視頻培訓、“以檢代培”、“以研帶培、以研帶訓”、實驗室能力提升培訓班和大型檢測儀器使用培訓班……350多名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
“王建昌博士提出的實驗室檢測方案,為迅速查明進境種豬突發死亡原因、妥善處置發揮了重要作用。”談起去年初河北衡水進境種豬突發事件,時任河北局動檢處副處長王春良印象深刻。河北局技術中心王建昌博士剛過而立之年,但他出眾的表現,廣博的專業,嚴謹的科學態度,是迅速破解種豬死亡之謎,贏得質檢總局專家組高度好評的關鍵。
12月14日,曹彥忠作為全國質檢系統、河北省唯一獲提名人參加了中國科協“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并獲得提名獎。
迄今,河北局擁有國家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專家2人,擔任國家、質檢總局和河北省各類技術專家37名、80多人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質檢總局優秀中青年專家2人,研究員7名、高級工程師62名。河北檢驗檢疫專業技術隊伍正呈幾何級數快速擴張。
河北局內引外聯,以人才確定項目,以項目培養人才,實現科學發展的脈絡,清晰而又堅實。
緊貼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融入企業轉型升級大潮,是河北局科技創新服務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不二法寶。
曹妃甸礦石自動采制樣機械手的投入使用,提高了效率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以前,我們衛生陶瓷的個別項目抗裂性不符合國外標準,是檢驗檢疫的‘四化’活動幫助我們徹底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2012年我公司僅衛生陶瓷一項出口貨值就達1.08億美元。”惠達陶瓷老總王彥慶所說的“四化”就是河北局開展的“檢驗檢疫科技助企業發展活動”的一個縮影。
2012年,全球經濟回穩滯緩、國外市場需求萎縮、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特別是俄羅斯、墨西哥、阿根廷、越南、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對我國陶瓷業頻發反傾銷調查,河北陶瓷出口遭遇陣陣“寒流”。
對此,河北局在認真分析了陶瓷產業比較優勢、發展優勢和發展瓶頸外,引導企業開展了“產品高端化、經營品牌化、監管服務化、市場多元化”活動,指導并協助企業加大骨質瓷、新骨瓷等高檔產品研發。唐山局協助唐山惠達陶瓷成功開發出“納米自潔釉”;邯鄲檢驗檢疫局與裕行陶瓷公司共同研發的介于白瓷與骨質瓷之間的新骨瓷和高檔骨質瓷系列產品,薄如紙、白如玉、晶瑩透亮無鉛鎘,有效地破解了陶瓷出口難題。2012年,河北陶瓷出口“熱浪”滾滾,出口創匯突破5億美元,同比增幅近兩成,產品暢銷歐美、亞洲、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惠達、紅玫瑰、隆達、隆昌、鼎鴻、海格雷、金方圓等眾多自主品牌享譽國際。
“正在緊張研究中的‘出口蔬菜常用農藥安全間隔期研究’已繪制出19種常用農藥在蔬菜中的殘留消解‘曲線圖’。我們將這一階段性成果,成功運用到蔬菜生產中,指導全省54家保鮮蔬菜加工企業科學使用農藥,取得良好效果。”河北局植檢處翟軍法科長說,上述54家企業生產的6.9萬噸貨值4586萬美元的甘藍、大白菜等可減少用藥、免去檢測,采摘完畢即時出口,企業為此減少開支150萬元。
廊坊檢驗檢疫局開發的“出口手機ERP數據采集監管系統”,通過監控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實現了產品“即產即檢”,適應了富士康廊坊公司出口手機批次多、交貨周期短的特點。2012年,該公司出口手機1873批、273萬臺、貨值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8.1%、265%和94.8%。
張家口檢驗檢疫局提出的“黃板黏殺、太陽能殺蟲燈和性誘劑”三位一體蟲害物理防治技術,使2012年“壩上蔬菜”出口同比增長60%以上。
承德檢驗檢疫局“幫扶一個企業,帶動了一個產業”他們協助企業突破了生產工藝設計、產品中心溫度控制等關鍵技術。2012年對日出口雞肉及雞產品1372.3噸、貨值737.67萬美元,出口肉雞系列產品8000噸。此舉不僅為環京津貧困縣灤平縣摘掉了“出口空白縣”帽子,更使上萬從業人員的年收入由過去不足6000元增加到3萬多元。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河北局將按照十八大精神,實施科技幫扶,把惠“民生”、解“民困”、疏“民怨”放到重要位置,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學發展的好處。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