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圓
清化粉是廣東省始興縣特產。因始興縣古稱清化,故名清化粉,又稱“宰相粉”(因與當地人唐朝名相張九齡有關)、隘子米粉(因原產于始興墨江源頭的始興縣隘子鎮)。其油滑透明,有米粉的自有清香,無酸味、霉味及其他異味;米粉絲粗細均勻,無并條;煮制復水后不糊湯,米粉極少斷條,口感軟滑、柔韌、爽口、不黏牙,素有“炒而不爛、煮而不糊”的特性,在當地有炸、炒、燴、湯等多種食用方法,食后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該產品選用當地優質山稻米、山泉水為原料。山稻米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溶解性、延伸性、糊化性、膨脹性,而干凈透亮、清涼甘甜、高吸附、強過濾的山泉水無疑是洗浸泡和蒸煮稻米的上乘佳料。
清化粉在始興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始興清化人就用自己的智慧,以山稻米為本,選用清化一帶的山泉水,經選米、洗滌、浸泡、磨漿、壓干、蒸煮、切粉、拆折、風干、包裝等工序制造出大米制品。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始興人唐朝名相張九齡年少時聰慧好學,7歲便能文,為考取功名,小九齡常秉燭夜讀至深夜。母親楊氏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也疼在心頭,害怕他身體吃不消。聰明的楊氏幾經摸索,終于找到了一條捷徑。她精心挑選家里的優質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再耐心地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漿,然后用蒸盤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篩撐著放在太陽下曬至八成干后,再用溫開水泡軟,然后幾張幾張疊好卷起來,用刀細細地切成粉絲,扎好后再曬個通透。待小九齡讀書完畢后,楊氏便燒開水,放50克扎粉,泡上幾分鐘,一份美味的“快餐夜宵”便出現在小九齡的面前。吃著母親精心準備的“夜宵”,看著碗里交叉繚繞的粉絲,小九齡似乎看到母親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看到母親望子成龍的那份濃烈的愛,所以更加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一代賢相。楊氏那代表濃濃母愛的粉絲,因為是用刀細切而成,所以人們俗稱為“切粉”。張九齡官至宰相后,為紀念慈母,將米粉外形稍作改動,改為似上朝用的朝笏狀,分送朝中大員,食者均稱贊有加。后來家鄉人為紀念張九齡,為此又把清化粉尊稱為“宰相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