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紫色”夢想
寧夏依托葡萄酒特色產業優勢踐行生態發展之路
□ 鐘寶文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在寧夏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寧夏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成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朝陽產業,迅速崛起為中國葡萄酒希望之鄉。
數據顯示,中國葡萄酒業近10年發展迅猛,年平均增速在20%左右,國產品牌牢牢占據國內市場的大半江山。但不幸的是,中國葡萄酒與國際上的差距卻越來越大。而更為殘酷的是,我國進口葡萄酒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不斷增長,洋品牌在前幾年折戟之后,再度卷土重來,大肆入侵。
慶幸的是,以“產地生態”為核心的理念被提出,而其中的構想者和實踐者——寧夏就找到了一條生態回歸之路。
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賀蘭山東麓調研時指出:“賀蘭山東麓是國際國內業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地帶’,是寧夏比煤炭更寶貴、更難得、更有開發潛力的優質稀缺資源。”
賀蘭山東麓地區位于北緯37°~39°,處于銀川平原西部邊緣。賀蘭山屏障于西,黃河流經其東,形成了“山河相擁,山川夾廊”的獨特地理環境。這樣的地理環境,成就了賀蘭山東麓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的區位優勢,也因此被國際國內公認為世界最適合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地區之一。2003年4月,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區面積20萬公頃,可用于開發種植葡萄土地10萬公頃,是全國較大的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提出了“把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做成寧夏的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個競爭力強、輻射面廣、國內較大、全球知名的葡萄文化生態經濟產業帶,形成寧夏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的增長極”的戰略,為賀蘭山東麓發展葡萄酒產業提供了政策保障。
自治區黨委、政府從前年起決定將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建設作為“十二五”寧夏現代農業的大事來抓,打造“東有黃河金岸,西有葡萄長廊”的塞上新景觀,使兩條經濟產業線、生態景觀線、文化展示線、旅游觀光線在“塞上江南”珠聯璧合、交相輝映。自治區政府規劃到2020年,在賀蘭山東麓形成總規模達7萬公頃的葡萄產業帶。同時建設“一心、三城、十鎮、百莊”,即建設1個葡萄酒文化發展中心,3個葡萄酒城,10個各具特色的葡萄主題小鎮和100個以上的酒莊(堡),實現千億元產值。寧夏特意制定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辦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帶動產區政府整合資金,吸納企業、個人投入100億元以上,5年投入600億元,到2020年建成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百萬畝葡萄長廊建設是寧夏農業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農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特色產業,必將成為寧夏一張靚麗的名片。如今,賀蘭山因為天時、地利、文化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成為各葡萄酒企業艷羨的目標。
中國葡萄酒業巨頭張裕、王朝、長城多次到賀蘭山考察,除了收購原酒,還就葡萄種植、加工、灌裝等表現出了非常積極的態勢。另外,以高端酒形象聞名酒界的如北京龍徽、豐收酒業、中原勁旅古井葡萄酒,均紛紛搶灘賀蘭山東麓,原酒價格一路攀升,從2004年初的3000元/噸無人問津,到2005年下半年的7000元/噸還供不應求,比進口酒的到岸價還要高出1000多元。截至2012年底,寧夏區葡萄種植面積超過3.4萬公頃,葡萄酒生產加工能力達到17.9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
為了借鑒經驗,吸取教訓,保護賀蘭山東麓葡萄原產地有限的土地資源,保障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質量和品牌信譽,自治區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這是寧夏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該《條例》的正式出臺,對于確保賀蘭山東麓葡萄產區各項活動有法可依、按規辦事、保護產區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促進作用。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