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態文明之門
——廈門檢驗檢疫局推動ISO14000認證側記
鄭雨茹 俞小清
1995年早春3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在原廈門商檢局拉開序幕。
這場戰役的起因是原廈門商檢局審核員俞小清在英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的一則信息。這個足以令全世界關注環境保護人士鼓舞的消息說: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在全球范圍內頒布ISO14000系列標準!
嗅覺靈敏的廈門商檢人立即展開ISO14000標準跟蹤工作。在標準發布的第一時間取到了英文版文稿,不到1個月即完成翻譯——率先全國推出了ISO14000中文版標準。
在廈門商檢人的努力下,ABB開關廈門公司在1995年8月4日正式簽訂我國第一份ISO14001認證協議,一年后順利獲得認證證書。1995年12月,時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宗棠來廈考察,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一種現實
最近,原國務委員宋健接受新聞采訪時指出,“改善環境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宋健說,數百年來,中國人生活在貧困中,“吃飯”是第一大事,很難有精力去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顧不上諸如環境衛生等這樣的生活質量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人在報紙上說,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問題只在資本主義國家才有。”“周恩來總理看了這話后很生氣,說環境污染跟‘主義’有什么關系?!”
嚴正的現實時刻警醒著人們。中國檢驗檢疫人創新執法把關理念,絲毫不敢懈怠。2002年,新修訂的商檢法將法定檢驗的目的,由原“根據對外貿易發展需要”修改為“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維護國家安全”。“保護環境”從此正式寫在了檢驗檢疫工作的旗幟上,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把關重點踏上了戰略性轉移之路。
一項效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港監測到的赤潮越來越頻繁。養殖業和航運業活動最頻繁的西海域是廈門赤潮發生的重災區,不少學者認為這可能與船舶壓艙水排放極有關系。為此,廈門檢驗檢疫人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聯手,自2007年起研究船舶壓艙水排放與赤潮藻入侵及蔓延關系,從26艘國際航行船舶上采集了52個壓艙水及底泥樣品,在國內首次從船舶壓艙水中檢出赤潮藻,為證實船舶壓艙水排放能導致赤潮災害蔓延提供了重要證據。期間共發表論文9篇,4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會。專家認為,其學術成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可作為制定法規和科學決策的依據。”
今年,一項更大規模的水質監測計劃在廈門檢驗檢疫局悄然啟動。實驗室設備升級換代:新購置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可分析幾乎地球上所有元素,基本滿足食品和水質分析領域多元素、低檢測限的技術需求。首期有關海產品的水質監測計劃完成:涉及生產用水源、生產用水引水管材、水化學處理劑等,結果顯示除極個別企業水凈化設施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外,總體情況良好。
農殘與人類健康、綠色電源與節能減排、船舶壓艙水與赤潮藻、進口石材與放射性污染……由廈門局主導的一項項與綠色、生態等新技術領域相關的科研課題,其社會與經濟效應日漸凸顯。設在這里的國家級電氣安全檢測實驗室,科技人員率先全國開展了綠色電源技術措施研究,形成了《“綠色電源”技術措施信息系統》,對于我國目前大量家用電器無謂待機、空載損耗所造成的能源浪費狀況,具有重大的節能指導意義。據測算,全國每年因此可省電2.4Twh,同時減少CO2排放近20萬噸。
一路開拓
在助推共和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廈門檢驗檢疫人不僅充分展現了技術創新工具的杠桿作用。與此同時,他們高度重視汲取國際標準化管理先進經驗,路子越走越寬廣。
去年8月,廈門檢驗檢疫局在機關內部啟動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推廣工程。詹思明局長親自擔任推廣領導小組組長。作為中國首份ISO14000標準中文版的翻譯者之一,俞小清如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為廈門檢驗檢疫局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出謀獻策。他因此承擔了大量的體系推廣業務培訓和文件編審任務。到今年4月,該局機關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正式編制完成,由詹思明局長簽署后發布運行實施。
在推廣管理體系國際標準中,上文所述的赤潮藻課題研究的重要參與者——廈門局保健中心走到了前列。目前,其艾滋病確認、傳染病監測、旅行咨詢、衛生保健、預防接種等所有業務,100%納入ISO9001質量管理。“質量先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已與每位員工績效掛鉤,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業務績效連續兩年以30%以上幅度增長,連續兩年實現客戶零投訴和零簽證差錯、零體檢差錯、零醫學檢驗差錯、零健康咨詢差錯、零綜合管理差錯等5個零差錯。在這里,國家質檢總局國境口岸重要傳染病快速檢測、國境口岸醫學媒介(蠓蚤)監測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規劃建設正在加快進行。其在未來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能力,必將進一步增強!
《中國國門時報》
鄭雨茹 俞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