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難點 以質取勝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明確“十二五”期間認可工作發展思路
□ 本報記者 丁 瑩
在過去的4年間,我國的認可工作在數量上達到了國際前列,在能力水平上也實現了質的飛躍。據測算,到今年年底認可工作將基本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和任務。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認可事業將遵循什么樣的發展思路呢?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執行委員會戰略研討會上,有關領導及與會人士分析了目前我國的認可工作存在的問題、需要破解的重點,并提出“以質取勝”發展戰略。
我國的合格評定國家認可體系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技術基礎,應該為各行各業提供滿意的服務。但是在認可發展中仍存在的問題影響或制約著我國認可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間,認可工作要有重點的破解認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對國內外認可事業發展規律進行客觀分析并作出正確判斷,才能合理預測認可的發展目標。一是近年來認可數量發展迅速,認可風險增加。因此,當前需要對認可的《速度、結構、質量和風險》進一步研究,這樣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二是國外技術壁壘凸顯,我國出口產品仍然受阻嚴重。包括歐盟出臺了針對《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REACH法規)等,需要加強國外技術壁壘研究,適時拓展國際互認領域。三是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新興認可制度目前尚未開展,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還需要強化。四是認可有效性還需要繼續提高,使認可結果得到更廣泛的承認。
在提到新時期認可工作的發展思路時,CNAS有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為我國認可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因此今后一段時期,認可事業的發展戰略目標要堅持認可工作中“強特色、重技術、樹權威、控風險和優服務”的以質取勝發展戰略。
強特色。認可作為一種傳遞信任的手段,具有權威性、獨立性、公正性、技術性、規范性、統一性和國際性等特征。我國歷經十多年具體實踐,走出了國際化和中國化相結合的中國認可體系道路,既有利于達成國際互認,同時也充分結合了中國國情。因此需要我們繼續堅持。
重技術。認可是以技術為基礎的評價制度,它依賴自身具備的必要技術能力,依據技術標準或規范性文件,采用技術手段或程序對合格評定機構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因此要重視對技術研究的投入和關鍵技術的掌握,保證技術能力處于同行同等水平。
樹權威。按照國際標準,認可機構的權力通常源自于政府,嚴格講是來自政府授權。但是,認可的權威性更重要是來自于認可機構自身。因此在認可活動中要不斷強化自身能力和作用,才能在國家層面體現其獨特的價值,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一方面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直接驗證認可結果的有效性,使認可成為合格評定機構能力證明的一種重要手段和傳遞信任的一種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通過簽署多邊或雙邊互認協議,避免重復認證、檢測和檢查,在促進貿易便利化和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及安全方面發揮作用。
控風險。隨著認可結果的利用和采信度的提升,帶來另一個問題是我們認可機構的風險問題。需要加強風險識別、分析和控制,加強認可入門把關和后續監督檢查,進一步健全退出機制,努力降低認可的風險。
優服務。以服務為宗旨求發展。這是體現認可服務國家大局和經濟的責任,也是體現認可作用和價值的核心內容,認可工作者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特別要結合國家經濟轉型、低碳經濟、可再生能源等,加快新興認證認可制度研究和制度建立,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中國質量報》
本報記者 丁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