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申 杰)11月23日訊】今年9月20日,媒體兩篇報道《陳光標:“首善”還是“首騙”》、《切胃減肥背后的陳光標:業務癱瘓債務纏身》,令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再度陷入質疑旋渦。那么,高調慈善的做法到底值不得直銷企業效仿呢?
直銷企業高調慈善或成違規的“遮羞布”
直銷從誕生到走向法治一共走了二十多年,從98年一刀切到2005年《直銷管理條例》與《禁止傳銷條例》的頒布,這都意味著中國直銷在緩慢的走向正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直銷企業也在履行其社會責任。但有的直銷企業高調慈善并不單純,昨天剛被媒體曝光,今天就在媒體面前公開捐款,目的在于轉移觀眾視線。
直銷企業作為國家特許經營的行業,有的直銷企業表面上冠冕堂皇的遵守國家法規,而實際上縱容經銷商搞傳銷,不僅存在嚴重的產品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購買保健品功能充當藥品一樣的療效,甚至鼓動消費者發展下線,重重跡象都在證明中國直銷往往被打上了“騙子”的烙印。一邊經銷商大肆圈錢拉人頭,一邊企業捐給貧困人群幾百萬。這種高調慈善做法一方面證明企業有錢,另一方面傳遞企業“正能量”。至于錢怎么來的,很少會有人過問。
高調慈善產生的“蝴蝶效應”
關于“蝴蝶效應”,有這樣一種說法,是說南美洲熱帶雨林里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會在種種條件的催化下引發北半球的風暴。在慈善事業中同樣存在著“蝴蝶效應”,往往也會因為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帶動”,而形成長期的、廣泛的影響。慈善事業盡管需要“蝴蝶效應”,因為慈善事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少數成功人士的“善心”,愛心和慈善需要傳遞和傳播,最終掀起愛心的大浪,讓更多的人、更持久地受益。但這種“蝴蝶效應”帶動起來不應該是偽善的,高調慈善的確會帶動一批人捐錢慈善,但也可能企業炒作以及遮羞的手段而已。
高調慈善為什么不受歡迎呢?馬英九曾表示,“行善可不低調,揚善不可高調”,高調慈善違背了捐贈者與被捐贈者的社會平等地位,容易忽略受助者的意愿,傷害受助者的自尊,缺乏接受救助的感恩之心,從而造成仇富心理與抵觸情緒,在中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況下,貧富群體的矛盾也在不斷加深,這些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對社會而言,高調行善并不能在全社會掀起鼓勵慈善事業的風氣。事實上,高調慈善不僅不能帶來全社會善行的普及,反而會形成惡性的攀比,打壓了人們善心、善行的表達。高調地宣傳自己所謂的行善行為,會在社會公眾中造成一種“行善是富人們的專利”的思想觀念。普通人會認為行善只是社會上部分富人們的權利,從而使他們行善的思想弱化,缺少幫助他人的道德品質。
“造血式“慈善值得直銷企業效仿
2015年出爐的“中國首善”曹德旺,與此前多次榮膺首善名號的話題人物陳光標,是當下中國企業家參與慈善事業的兩個典型案例。曹德旺認為企業家與慈善家的不同之處在于:“企業家首先要用心地把企業做好,而慈善家是把自己用不完的閑錢捐出去給需要的人。”曹德旺式慈善是一種以企業經營狀況為基礎的“造血式慈善”。 年過六旬的閩籍僑商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福耀玻璃集團占據中國汽車玻璃71%的市場份額,并且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玻璃制造商,承擔了賓利、奔馳、寶馬、奧迪等知名豪車品牌的配套供應。作為一家成功的企業,福耀玻璃實現了其為社會創造財富,貢獻稅收,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責任。
今年4月,曹德旺將其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3億股份捐贈給了河仁基金,開創了企業家股權捐贈模式。福耀玻璃在過去二十年中,做到了30%的復合增長率。這種捐贈模式令慈善基金可以分享企業的成長,令企業的經營狀況直接與慈善掛鉤,更堅定了其“造血式”慈善模式。
相反,“陳光標式慈善”是“輸血式”慈善,令企業經營陷入窘境。陳光標曾多次在捐贈時大秀“人民幣墻”、“錢山”等。日本地震后,陳光標火速赴日捐款,并在微博中稱:“學生們在募捐,我給每個募捐箱都捐上1萬日元和100元人民幣,并附上一張名片。”這種“捐款附名片”的做法將其“高調”與爭議推向了極致。 而陳光標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自創立第二年以來至2009年,連續六年虧損,且2009年該公司總資產為1.05億元,負債高達9969萬元,負債率近95%。陳光標曾表示,因平時將70%的精力放在慈善方面,公司才陷入困境。“照現在的積蓄,還可維持2年。”
陳光標高調的行事風格雖伴隨著爭議,但不能改變其捐款的事實。慈善捐款本來就是一種捐款人權利,以何種形式捐款,捐多少,捐款的動機如何,都是捐贈者的自由。但“陳光標式慈善”始終都是一種“輸血式”的慈善,且陳光標對慈善事業中的個人表演過度投入,無暇關注企業經營,令企業陷入窘困,沒有盡到作為一個企業家應盡的社會責任。
無論是“輸血式”慈善還是“造血式“慈善,對于直銷企業而言,用心做好企業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做好慈善事業,無須做給觀眾看,優秀的企業口碑自然是觀眾心中的 “秤桿子”。
責任編輯: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