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爾貝(600572.SH)近日發布的“撇清與問題藥品關系”的澄清公告,再度引起業界關注,被指言不由衷缺乏市場誠信。
7月23日,康恩貝(600572.SH)發布公告澄清了公司從未生產、銷售過任何疫苗產品。縱使康恩貝撇清關系,但長江商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康恩貝旗下產品曾經屢上“黑榜”,繼2015年的“問題銀杏葉藥源”風波后,2017年底,康恩貝的兒童益生菌產品“康恩貝益生菌粉”被第三方檢測機構披露,其原料里出現了二氧化硅、菊粉等不能用于生產嬰幼兒食品的添加劑。7月27日,康恩貝制藥在回復長江商報記者詢問時再次撇清了自己與問題產品的關系:“康恩貝上市公司包括下屬全資、控股子公司沒有生產、銷售過詢問中所提及的兒童益生菌產品。”
然而,經過長江商報記者查證,這款名為“康恩貝益生菌粉”的問題產品的經銷商——浙江康恩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不僅是康爾貝旗下子公司,而且公司法人胡北還是康恩貝上市公司的董事,同時也是董事長胡季強之子。
問題產品經銷商法人系胡季強之子
記者在網上搜索“康恩貝益生菌粉”發現,多個店鋪都在代理上述名叫“康恩貝益生菌粉”的產品,并且賣價也不一樣。而從產品的說明上可以看到,其主要原料為嗜酸乳桿菌凍干粉、動物雙歧桿菌凍干粉、乳粉、菊粉、D-甘露糖醇、二氧化硅,其中菊粉和二氧化硅的具體含量并未開標注。
記者隨機詢問了代理此款產品的淘寶店鋪的客服關于二氧化硅、菊粉的具體含量,該客服表示:“廠家并沒有告知此兩項原材料含量的具體數據,但康貝恩集團是大品牌,可以詢問他們。”
7月27日,康恩貝在回復長江商報記者詢問時表示:“康恩貝上市公司包括下屬全資、控股子公司沒有生產、銷售過詢問中所提及的兒童益生菌產品。”
既然不是康恩貝生產的,那又為何叫做康恩貝益生菌粉呢?
長江商報記者隨后查詢該產品說明發現,該產品的生產商的確不是康恩貝,但產品的經銷商卻為浙江康恩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而此公司與上市公司康恩貝制藥一樣,同是康恩貝集團旗下子公司。相關資料顯示,這家公司的法人名叫胡北,是康恩貝上市公司董事會董事,同時也是董事長胡季強之子。
許多人購買藥品都會看品牌,打著康恩貝的牌子,卻為其他機構生產的“康恩貝益生菌粉”,不得不認為有貼牌之嫌。
研發費用三年占營收比重不足3%
此次疫苗事件引起醫藥行業的諸多思考,“重宣傳輕研發”作為醫藥企業的通病被提了出來。
康恩貝制藥近幾年財報顯示,其銷售費用近三年逐年增長,特別是在2017年,出現了大幅增長。
根據其年報顯示,2015年其銷售費用約為14.5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6%,2016年其銷售費用約為15.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94%,而到了2017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卻同比增長了48.59%,達22.84億元,而這一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卻比同期下降-12.07%,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43.14%。更為夸張的是,根據同花順相關數據顯示,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的銷售費用為9.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40.21%。
而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哈藥股份、云南白藥、同仁堂、白云山和麗珠集團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33%、15.15%、19.88%、20.45%和38.27%。
據財報顯示,康恩貝的銷售費用如此之高,主要還是因為市場費和差旅通訊費,分別達9.83億元和5.08億元,占比43.05%和22.22%。
不過,相比銷售費用,康恩貝的研發投入顯得“低調”許多。2015-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約為1.21億元、1.32億元、1.5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不到3%。2017年,康恩貝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