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了地處大別山的蘄春縣,這里是“醫中之圣”李時珍的故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1892中藥物,見諸當地的就有700余種。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來,蘄春圍繞發掘李時珍人文品牌,著力打造“中國藥都”,嘗試大規模種植各類道地藥材,試圖以品種、數量取勝。不間斷舉辦各類藥材交易活動,嘗試提振對外知名度,聚焦世界的目光。
然而,歷經20多年的蹣跚前行,加之國家對醫藥領域的嚴格管理,蘄春整體上的中藥材產業依然處在一個尷尬的地步。市場行情的波動,給當地的傳統中藥材種植屢屢帶來嚴峻挑戰。擁有全國17家中藥材大市場這塊燙金招牌的李時珍中藥材大市場,也在風雨飄搖之中持續徘徊。
痛定思痛,蘄春重新打量自己的產業特色:奇,莫過于獨一無二的“蘄春四寶”(蘄艾、蘄龜、蘄蛇、蘄竹);絕,莫過于獨具特色的“蘄艾”。
很快,一個“養生蘄春,從艾出發”的大健康產業構思精彩出爐。短短幾年,蘄艾產業實現由小到大、由無序到有序、由單產品開發到全產業鏈發展的飛躍,成為全縣最“亮眼”的新興支柱產業。
據統計,目前,全縣蘄艾種植面積16萬畝,各類蘄艾企業1156家,開發蘄艾產品28個系列、近1000個種品。2017年蘄艾產業綜合產值達30億元,品牌價值43.84億元,躍居全國“地標品牌產品”第二位。
一棵小草,一片艾葉,不僅重新點燃當地做大做強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和決心,更讓蘄春積極推進的大健康產業找到載體和舞臺。
2016年5月,中國中藥協會授予蘄春為“中國艾都”榮譽。2017年5月,經過為期一年的努力,蘄春也正式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國家旅游局聯合發起的“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成為首批全國15家單位中唯一的縣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