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品牌周|中國能源研究會孫正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保障能源安全
2024-05-14 點擊:次
5月10日,“510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以下簡稱“能源品牌周”)主題大會在北京舉辦。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表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活動占比80%左右。能源活動中,電力排放占40%。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領域毋庸置疑是主戰場,電力行業當仁不讓是主力軍。”
加快新型能源體系的落地實踐
孫正運表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從戰略規劃到落地實施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既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孫正運看來,新型能源體系是指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保障能源安全為底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智能高效為特征、多種能源協同發展的能源體系。其中發電企業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發電企業可以提供優質、綠色、可調可控的電源,包括火電、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各種形式的電能,其中火電雖然有碳排放,但可控可調節。新能源雖然綠色,但具有間歇性和不確定性,這直接關系到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和國民經濟的可靠供電。如何把安全、經濟、綠色這個能源發展矛盾三角平衡好,需要進行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電網企業則起著連接發電和用戶,起著保障供需平衡的樞紐和控制中心作用。孫正運表示:“電網企業把火電、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各種形式的電能與各種類型的電力用戶連接起來,實時瞬間協調平衡。如此復雜龐大的系統,實現安全、高效、經濟和低碳運行,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唯有通過管理和技術的創新才能成功應對挑戰。”
源頭清潔化,消費側電能替代成為關鍵
“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源頭清潔化和消費側電能替代是重要環節之一。”孫正運說。 在他看來,源頭清潔化主要體現在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等發電形式。所有類型能源中,電力是最清潔、安全、方便利用的,其他能源大多是轉換成電能加以利用,比如化石能源煤炭,核能,風和光等。但同時電力又是極其特殊的資源,關乎國計民生,電力的保質保量供應具有重要意義。電力的生產、傳輸、消費具有實時平衡的特點,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是一項復雜的工程。
消費側電能替代則要重點關注“安全+綠色”和經濟高效的問題。我國油氣資源相對不足,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可開發的空間非常大。用油的設備改成電動,比如新能源汽車、電動農機等,一方面實現了綠色低碳,同時也解決了戰略上能源安全保障的問題。實現經濟高效則需要在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上下功夫。比如如何通過數字化、儲能、市場機制等手段降本增效。
“目前,社會各界都在關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建設以及如何應對新能源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實際上是在源頭上清潔化和加快調節能力建設兩個方面同時做工作。”孫正運說。
多舉措推進3060目標實現
孫正運表示,隨著3060目標的不斷推進,電力儲能、微電網平抑新能源的波動、異質能源的協同運行等方面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特別是在市場交易方面,隨著電力市場頂層設計不斷深化,電力交易類型從單純以電能量交易為主發展為電能量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和容量交易并存,通過市場機制挖掘調節能力。一方面是用戶市場化調峰,通過建立用戶參與電網調峰的市場化補償機制,鼓勵用戶根據電網的需求,主動響應,快速調節自身負荷,實現削峰填谷。另一方面是通過源網荷儲、虛擬電廠、多能互補等方式,因地制宜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挖掘各個方面的聚合調節能力,來服務新能源的消納和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供電。
孫正運指出,數字化技術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電能的生產、傳輸、轉換和消費在瞬間完成,傳統的電力技術手段難以應對新能源的間斷性、波動性、隨機性,以及電力電子化帶來的轉動慣量降低。要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必須將數字化技術與傳統電力技術深度融合,通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手段,實現高質量的電力可靠供應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