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武漢晨報》報道,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近日進行入學測試,既考孩子,又考家長。據悉,6000余人報名參考,小學本部僅招240人,錄取比例達1:25,堪稱武漢市“最熱門小學”。另據《廣州日報》報道,知情人士稱,家長成績將占總成績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該小學一負責人表示,這樣是為了讓家長與學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讓家長掌握正確教育方法。
“兒子上小學,老子先考試?”如果父母是文盲,孩子豈不是沒學可上?這事兒乍聽上去匪夷所思,但考慮到優質教育資源短期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現狀,部分公眾認為此舉不失為次優選擇。
反對
考爹的本質是拼爹
孩子無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爹”,但可以靠自己的選擇來改變命運。社會有義務,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改變命運的公平機會。在眾多的機會中,教育公平是核心與基礎,而小學教育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礎中的基礎。將“爹”的因素納入小學招考,無論怎么解釋,本質上仍難逃“拼爹”的聯想。
是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家長、全社會的事情。要一所小學來改變全社會,確實有點勉為其難,但改變家長,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思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通過考試來引導家長,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一旦將家長的考試成績計入總分,無論占多大的比例,無論初衷是不是為了“拼爹”,都將一個“個人賽”變成了一個“團體賽”,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出生貧困家庭、文化素質低的家庭,孩子的學前教育本身就有可能落后,入學考試本身就有不公平的地方;再考家長,家長的成績計入總分,實際上就制造了第二次不公平。更加吊詭的是,這所學校只表示“家長成績將納入考試總分”,具體是什么“游戲規則”卻不透明,要靠“知情人士”來透露。一場考試,參考之前,就分為了“知情人士”和“非知情人士”,這種考試能夠說公平嗎?如果要深究,除了學校決策者之外,究竟哪些人是“知情人士”,“知情人士”是通過什么渠道知情的,這些人究竟知道哪些情況,實際上都是影響公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義務教育法》早就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小學部作為武漢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學校,通過考試入學,本身就是違法的。郭文婧
貌似公平實則不公
這種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看似公平、合理,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能發現,其中,所隱藏的玄機相當深奧。現在,家長因教育程度、工作崗位、業務特長存在的差別特別大,學校所出試卷在解答時,家長在考試時肯定會出現“兩極分化”:對于那些學歷高、時間多、水平高的家長,他們在考試時,就要比那些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要考得好,如此一考考出了社會地位的差別,也考出了孩子就學的差別。當那些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考試“分不如人”無法讓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時,他們也就不會把怨氣發泄到學校招生不公上了,而是自嘆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拖了孩子的后腿。
最大的社會不公是讓每一個家庭的孩子無法享受到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學校作為優質教育資源的提供者,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一碗水端平了”,以體現出社會公平。事實上,學校采取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表面上是“讓家長與學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讓家長掌握正確教育方法”,實質上是通過一種考家長的方法把那些低水平的家長淘汰出局,此舉不僅是對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的一種歧視,也是在制造孩子不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的社會差別,帶給社會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影響到家長教育孩子的自信,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對此,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瞎折騰”不能聽之任之,而應該堅決禁止。井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