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們抱著鍛煉自己的目的遞交入會申請,之后能夠混出名堂來的卻寥寥無幾。通過學生會工作獲得保研或者增加就業籌碼等利益訴求,似乎才是部分學生會們走下去的真正動力……
“干部”
大學不是社會,但大學里有一門有關學生會的學問,令入學的新生費解。許多菜鳥抱著“鍛煉自己”的目的遞交入會申請,之后能混出名堂的卻寥寥無幾。有人負氣遠離學生會,有人堅持走在“混學生會”的路上。
學生會,究竟是追名逐利之地,還是鍛煉學子能力的試驗場?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幾所高校,聽到的聲音各有不同。
有些人的官僚氣,“讓人很不舒服”
今年的大學開學季,順利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的劉若和王亞楠,還沉浸在對大學生活熱烈而新鮮的體驗中。
一則學生會招新的告示,讓兩位女生心動。王亞楠和劉若都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院校學生會組織。然而,短短兩個月后,她們對學生會的看法便發生了改變。
“本來很想做點東西,結果參加后感覺,很多做了部長、主席的師哥師姐們,對我們這些小干事實在太沒有禮貌了,可以用張牙舞爪、吆三喝四來形容。”劉若說,“在第一次開會時,一個當了副部長的師姐很狂地說,‘給你們一些建議,你們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算了’,那感覺就像訓下屬。”
一些小細節也讓劉若感覺到了壓迫感。“見了師哥師姐怎么問好?怎么快速地和部長們建立較為緊密的關系,在眾多的干事中嶄露頭角,這些都讓人覺得好復雜啊。有些人身上的官僚氣,也讓人很不舒服。”感覺到明顯的不平等和失望之后,劉若選擇慢慢地遠離學生會。“我想,畢竟大學還是要以學業為主,既然自己未來的目標是出國,還是先學習吧。”
與劉若不同,王亞楠被分到了生活部,部里人很少,事情也比較少,平時負責帶她的副部長人很好,這讓王亞楠多少有些安慰。
但是,在隨后的兩個月時間中,王亞楠慢慢發現,即便沒有太多的具體事務,每周一次的學生會例會,也會耗去自己太多的時間。“每次開會大概需要1個小時左右,一周一次這樣的會議,除了最初能夠讓大家互相認識之外,后來基本上是在聽副部長、部長們閑扯,沒有什么實質議題。”王亞楠認為,“這樣的會議完全可以刪減,有具體任務時再開會更好。”
在王亞楠的計劃里,未來是一定要上研究生的,但在學校龐大而復雜的保研規則中,社會工作這一項,占有相當的分值。這讓有點內向的她對是否繼續從事學生會工作,有點猶豫不決。“其實,我和劉若都參加了一些社團,比如紅十字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他們定期組織的一些公益服務活動,像去敬老院、組織大家獻血等活動,對我們的影響更趨于正面。但是,那些社團經歷在保研中被忽略了。”
“混”學生會成利益籌碼
盡管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但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大一新生在入學之初,幾乎人人都會參加院校各級學生會組織。然而,隨著一段時間的接觸后,他們中75%左右的人會在一兩個月后淡出學生會,最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以干事的形式,與學生會保持一種較為密切的聯系。
在一些高校里,學生擔任學生會的職位與入學年限有關。大一新生為干事,大二時,一些優秀的干事會被提拔為副部長,大三時,在多位副部長中,會產生一位部長。至于問鼎學生會主席一職,這樣的機會顯然異常渺茫。然而,無論是副部長、部長還是學生會主席,他們的產生都與學生無關。
“沒有過公開的選舉,也沒有什么明確的規則,基本上是由學校來指定的。當然,這里面也會參考個人表現以及部長、主席的意見。”已經晉升為副部長的大二男生符銘說,“如何在學校老師那里建立好感,就相當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