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關注】
“閃辭”凸顯心態浮躁
大學生們戲稱求職過程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業壓力一直困繞高校畢業生。找一份工作本就不容易,然而職場新人和準新人中仍存在較重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的觀望情緒——
眼下正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旺季。今年全國共有高校畢業生660萬人,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監測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好于往年。
然而,多數高校畢業生還是感到壓力重重。“找工作太難”、“起薪太低”、“大學畢業生還不如農民工搶手”……大學生們戲稱求職過程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找一份工作本就不容易,然而職場新人和準新人中仍存在較重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的觀望情緒。
“毀約”“閃辭”頻現的背后,是畢業生們求職心態浮躁。
毀約率走高
畢業生找工作人均趕場18場招聘會,投出至少40份簡歷,超過一半的畢業生采取這樣的“海投”策略;每個崗位企業收到的簡歷都超過400份,校園招聘全程簡歷總量達5萬份以上。某機構發布的《2011年校園招聘新觀察調研報告》,令人尷尬的是,“海投”和“海選”之后,剛剛走入社會的“90后”畢業生毀約率高達20%。
這份報告對北京、上海、廣州的265位2011屆畢業生進行深度跟蹤訪問,其中六成多是本科生,近四成為碩博研究生,以工程技術、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為主。
對多數畢業生而言,找一份工作不難,但要找一份自己滿意、又有能力勝任的工作卻并不容易。
湖南籍學生小李簽約了一家單位后進入實習,她發現在單位干的是文職工作,和自己電力工程的專業技術相去甚遠,在另一家公司拋出了專業技術崗位后,小李毫不猶豫地毀約了。
實際上,高校畢業生毀約率走高的背后,更多是學生一種不穩定的心態。
北京學生小王就為曾經毀約的事煩惱。
他先后參加了兩家單位的筆試面試,其中一家要求一周內就去簽約,而另外一家他更中意的單位則仍在最后決策中。“簽”還是“不簽”讓小王十分頭疼,放棄眼前這家不錯的單位太可惜,可他還是想再等等那家薪水更高、機會更好的單位。
最后在父母和朋友的建議下,他決定先和這家單位簽約“保底”,等更理想的單位來了通知再毀約。
“這種心情很難受,覺得辜負了原單位的知遇之恩,有一種愧疚感。”小王說,“但人都想往高處走,為了前途考慮,這也是無奈的選擇。”為了了解毀約帶來的“風險”,小王在毀約前到處打聽這家單位的違約金。
眼下像小王這樣的“毀約心態”,已經在部分求職大學生里蔓延。大多數學生都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先簽下一個公司“墊底”,然后再繼續尋找目標,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毀約”另謀高就。
據權威機構對全國692所高校近2萬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調研顯示,16%的畢業生曾經有“毀約”的經歷。在“毀約”的原因中,拿到了更好錄用通知的以41%的比例排在首位。其他原因則包括試用期間發現不適合職業發展,用人單位的承諾未兌現和發現就業以外更好的機會,分別占29.1%、17.7%和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