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承諾班 花這么多錢有用么?CFP
C 難題被背熟 創(chuàng)新潛能被扼殺
在五年級末、六年級初,學生和家長都進入了非常緊張的備戰(zhàn)階段。學而思、巨人等培訓機構專門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學生檔案”系統(tǒng)。檔案系統(tǒng)具有快速的信息傳達功能,因此,它們能夠組織全市范圍的會員學生舉辦若干次聲勢浩大的考試。幾乎所有參與培訓的孩子都多次參加這些“非正式升學考試”。各重點中學再針對考試成績及排名選拔參考學生,并再次通過培訓機構的信息系統(tǒng)通知被選拔考生和家長,舉行“自主招生考試”。各重點中學的“自主招生考試”錄取原則經(jīng)由培訓機構以“免費咨詢講座”的名義向廣大家長和考生講解。聽過講座后,家長再次為學生緊急補課選報新的課外班。
另外,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在“成功經(jīng)驗”的示范效應下,許多家長為學生制作了精美的簡歷。簡歷里包括孩子的簡介、家長基本情況介紹、孩子所獲得的大大小小榮譽的證明復印件等。家長情況中還要說明工作單位、婚姻狀況等。據(jù)傳,離婚、再婚家庭的孩子是不能被某某最知名重點中學錄取的。理由是出身好、婚姻美滿的家庭才能夠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來。這樣的“選報標準”又有幾分可信度?十一二歲的孩子,竟然可以有幾十頁、甚至上百頁的簡歷。直到學生收到心儀的學校錄取通知后,才能結束漫長而艱辛的“小升初”征程。新生入學前,培訓機構又拿出適應中考的培訓方案,通過讓學生“提前學習中學階段知識”、“跟隨上課進度復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生在培訓過程中固然有可能提高考試成績,為中考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是,也養(yǎng)成了“抄近道”、反復炒“夾生飯”的壞習慣,得出“一次聽不明白、掌握不到位,還有很多次回爐的機會”的錯誤經(jīng)驗,不能養(yǎng)成“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良好品質。更為可惜的是,很多可以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的難題都被學生在多次重復的教學中“背誦、記熟”。由于很多學生都在“上輔導班”和“去輔導班的路上”,不上輔導班的孩子在假期很難找到可以一起玩兒的小朋友。為了不讓孩子太孤單,太無所事事,家長只好為他重新選擇課外班。在匆匆趕學的路上,孩子們失去了很多真正享受生活、發(fā)現(xiàn)自己興趣、培養(yǎng)自己專長的機會,寫作文更是“無米下鍋”、“閉門造車”,他們尚待挖掘的創(chuàng)新潛能也被悄悄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