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最新報道,最近江蘇查獲了一起特大保健品制假案件。不法商家利用偉哥粉、干面粉混合制成假冒偽劣保健品,由于售價低廉,暢銷全國17個省市,涉案金額高達118萬多元。據了解,服用添加違禁成分的保健品,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健康。目前,衛生部已在全國范圍內清查假冒產品,并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筆者昨日走訪廣州市場,未發現曝光產品,但市場上的保健品夸大宣傳的情況同樣令人擔憂。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的專家表示,目前保健品的質量低劣,宣傳虛假、夸大成為該行業的兩大問題,其中,超過七成的保健品宣傳是不符合法律的。
廣州市場
藥店也分不清保健品功效?
昨日,筆者走訪了廣州各大超市和藥店,均未發現曝光產品。目前市場上的保健品,以減肥類和抗疲勞的居多,但違規宣傳的情況十分嚴重。
記者在新港西路的一家“同×堂”的大型藥店里發現,這里的保健食品有補血、補腎、減肥和抗疲勞等幾大類。其中,一款產地為廣州的“強×補腎膠囊”上標稱“服用后一小時見效”等字樣,并且對“腎虧、腎功能下降”等有“明顯的療效”。售貨員當即告訴筆者,保健品雖不像藥品,但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比如清腸茶,不僅清疏腸胃,對腸炎也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筆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有不少保健品包裝印刷不夠規范,說是保健品,但看起來更像是藥品。在番禺一家小藥店里,售貨員向筆者介紹了好幾種補腎的藥,其中一種名為“×腎”的保健品,外包裝上有衛食準字,但在包裝另一側卻有OTC的標志。
采訪中,大參林藥店的一位保健品銷售人員告訴筆者,現在的保健品,雖然產品名稱不同,但只要是說到其功能,基本都是免疫調節、調節血脂和抗疲勞三大類。“大同小異,讓消費者不知道該買哪種好,甚至連我們在向消費者推薦時,也不知道這些保健品的真正區別在哪里。”
權威分析
廣告投入遠大于質量投入
筆者從中消協獲悉,市場上保健品虛假宣傳的情況很嚴重。據中消協和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前不久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傳內容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占73.5%,其中對產品功能進行虛假宣傳、擅自宣稱產品具有治療功能的占31.4%。
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的專家透露,目前我國保健品企業有3000多家,其中60%以上是中小型企業,有實力投入研發的企業為數不多。“在保健品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同時,商家很自然就選擇利用廣告效應來推銷自己的產品。”據統計,保健品行業的廣告費高達銷售額的30%以上。廣告投入遠大于質量投入,質量得不到保證。最近幾年,衛生部查處違法添加違禁藥品并撤銷其批準文號的保健食品就達14種,主要包括:減肥類食品違法添加芬氟拉明、麻黃素等藥品;抗疲勞類保健食品違法添加枸櫞酸西地拉非(偉哥的主要成分);促進生長發育的產品中違法添加生長激素等。
對此,中國保健營養協會理事、廣州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翁明輝副教授表示,目前保健品的虛假宣傳和低劣的質量之間出現巨大反差,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消費者。
管理部門
量化分級管理保健品行業
對于保健品監管上的混亂現象,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周邦勇坦言,管理體制不順是重要原因,據不完全統計,保健品的監管涉及部門接近20個,主要有8個部門,多頭管理導致了管理沒有力度,集中表現在審批以及研發、生產、流通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管。
廣州市食品監督局姚建明局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廣州“QQ瘦身泡騰片”等保健品頻現質量問題,給該類產品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保健品領域里新科技、新概念層出不窮,監管的法律法規難以快速跟進,此外,廣州又是全國保健食品主要生產流通地,能否很好地對這種產品進行監管,給藥監部門提出了挑戰。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品化妝品監管處處長張永勝則告訴筆者,針對這一情況,現在藥監局對保健食品采取“經營企業量化分級管理”,即把保健食品經營企業按衛生許可和日常檢查情況進行量化分級,并對不同的級別確定相應的檢查頻率,加強對高風險、信譽度低的保健食品經營單位的監管。
張永勝說,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自接手保健食品管理職能以來,先后對興發市場、美博城、長江批發市場及清平市場、廣東保健食品經營業戶進行檢查,查扣了多批違規化妝品及保健食品,有效凈化了市場風氣。“但不代表每一種保健品都是合法的,在部門加強監管的同時,市民也要提高自己科學消費的意識。”
本報記者 王小海 實習生 李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