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粉絲”連打20余起消費維權官司,稱將堅持訴訟打假

鄧虎來到法院遞起訴幾個有問題的食品品牌 記者 羅川 攝
昨天(12日),市民鄧虎(打假用名鄧文山)前往渝中區法院,遞交追加被告的申請。“我手頭有20多起消費維權官司,已分別在渝中區、九龍坡區、江北區立案!”鄧虎這樣告訴記者。
渝中區法院承辦法官李彩霞稱,鄧虎是今年4月初開始到他們法院告狀的。第一個官司是告一種叫“決明子枕”的枕頭。當時,鄧虎提交了一份“決明子枕”的宣傳資料。
決明子是一種中藥。該宣傳資料在對該藥進行一番介紹后,稱“本品對防治血管硬化與高血壓有一定療效。”鄧虎稱,他看了宣傳資料,想到母親血壓偏高,于是買了一個。拿回家后,從醫的弟弟認為一個僅僅填充了決明子的枕頭根本不可能達到如此效果。他覺得上當了,憤而將銷售商告上法庭,要求退還65元貨款,并在本報向消費者致歉。
庭審中,銷售商稱宣傳資料只是對決明子本身的宣傳,并不是對枕頭的宣傳。商家還提供了藥書、枕頭的質檢報告,以證明決明子有宣傳的功效和枕頭是合格產品。
目前,該案尚無定論。
李彩霞稱,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開始施行后,鄧虎的官司突然多了起來,據統計,該院目前受理了10件以鄧虎為原告的案子,告的基本上都是食品。訴訟請求包括退一賠十、通過報社賠禮道歉、將相關產品下柜等,有的還要求召回已賣出的商品。
鄧虎稱,他目前在我市職業打假人葉光所在的廣告公司從業。之所以向食品開刀,一是受葉光的影響,二是受我國不時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影響。被告主要是我市各大知名銷售商和藥店,也有的把生產商、明星代言人一起告了。他希望通過這些訴訟能夠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同時增強市民對商品的鑒別意識。
在鄧虎的眼中,市民對產品的認識還存在誤區。比如一瓶菌群超標的水,一些人喝了沒事,就覺得沒問題。他認為,只要宣傳內容與產品本質不相符合,就有問題。
鄧虎告訴記者,目前他告的商品包括飲料、橄欖油、蜂膠、枕頭、內褲、白酒、消毒產品、減肥茶等。告橄欖油(進口)是因沒有CIQ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標識;告蜂膠產品是因為商家把蜂膠當食品賣,而蜂膠只能當保健品或藥品賣;告內褲是因為商家把內褲當醫療器械,在電視上大肆宣傳可以治這樣那樣的病;告減肥茶是因為擴大了國家審批的功效。理由不一而足。
“只要商家能夠整改我就撤訴。”鄧虎說,否則他會一直告下去。他稱,從4月初至今,他花費的訴訟成本(訴訟費、交通費、購買成本等)不低于1萬元。
本組稿件由記者 羅彬 實習生 祝威 孫親親 采寫
一代職業打假人的不同命運
昨天下午,記者聯系上在北京出差的我市職業打假人葉光。
葉光稱,這是他策劃出來的訴訟打假方式,“以往打假很少走訴訟這條路。都是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后向消委,向商家索賠。”葉光稱,由于近年來一些打假同行被法院認定為敲詐勒索犯罪,他們不得不變換方式,“不管是否假貨,不管對與不對,咱們公堂上見。賠多賠少、如何解決,一切都由法院判決。”
葉光稱,光靠打假維持不了生存,所以這些年他搞過策劃,現在還在做餐飲,“不過我一直沒有放棄打假。”葉光稱。
記者了解到,此前與葉光齊名的王海2006年創辦起非營利的王海熱線,由此走上職業打假道路,其間備受爭議。王海目前領導著一個打假團隊,他最近一次通過媒體出現在公眾面前是在前天——代理消費者起訴一種藥品的生產商、銷售商及代言人一案撤訴。
和葉光、王海“轉身”不同的是,一些打假人士栽了——2002年,有“山東王海”之稱的臧家平在青島和北京兩次購買一家保健品廠的補腎丸,分別得到8萬元和5萬元賠償。不過后來,他又向商家表示自己電腦里有該補腎丸的調查文章。商家最后以3.5萬元購回電腦。2003年,北京市一中院認定臧家平敲詐勒索罪成立,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
2006年11月,天津職業打假人林楓也在西安也陷入敲詐門,后經警方批準才取保候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