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駐京記者 彭曉玲
冠名“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機構究竟是維權還是“為錢”?前晚,央視《東方時空》欄目曝光了大型維權網站“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涉嫌利用網友對知名小家電企業九陽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訴,要其繳納12萬元會員費。
昨天下午,“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新聞發言人林漢鐘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否認有央視曝光的情況存在,稱節目中提到的12萬元是九陽公司去該網站洽談時網站說到的廣告費,而非會員費。 “洽談”的內容被偷拍并在央視曝光是網站“被利用”了。林漢鐘說,網站確實會向企業收取一定的會員費,但并非收取了會員費就對會員護短。
企業曝光:網站可為會員隱藏投訴
央視報道,不久前,小家電企業九陽股份有限公司接到了“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打來要求進行合作的電話。九陽公司的負責人看到,這家網站上有大量消費者對其投訴的信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該網站并不急于轉交消費者的投訴,而是希望九陽公司交12萬元成為網站會員,并宣稱如果企業不付錢的話,網站不但不會及時將消費者投訴轉給企業,還會對企業進行曝光。
節目中,還介紹了“315消費電子投訴網”運營總監曹致文對網站三種合作伙伴的分類情況。曹致文說,最低收年費12萬元,最高收年費18萬元。網站將為合作伙伴隱藏投訴信息,級別越高,投訴信息在網站上出現的時間越短。其中一種收費金額達30萬元的直通車業務,甚至可以讓用戶的投訴不在網站上顯示出來。同時,在網站的月度和年度投訴統計匯總中,這些投訴信息也不會被計算在內。
在一段曹致文和九陽公司工作人員的對話視頻中,曹致文稱,網站每年會把投訴統計信息發布給全國媒體,“槍打出頭鳥嘛,你說媒體去作這種報道的時候,會點排第一的那個還是點排最后的那個?”
企業交納會費年年上漲
央視還透露,很多耳熟能詳的家電、通信、金融等領域的大型企業都是這家網站的會員。盡管近幾年會員價格以每年3萬元左右的速度不斷上漲,但沒有企業敢不續約。曹致文說:“2011年所有跟我們原來有過戰略合作的企業基本都續約了,幾乎沒有企業敢斷,會員企業加起來有一百多家吧。”
央視調查發現,不光是九陽公司,很多企業都接到了這家網站要求“入會”的電話。網站的會員、廣東某家電企業負責人說,一開始所有用戶的投訴信息在網站上都是顯現出來的,企業處理完畢,網站就把投訴信息轉到后臺了,隨后就查不到企業的投訴信息。
昨天下午,晨報記者搜索到多位網友在各種論壇上揭露該網站涉嫌以刪帖名義向會員企業索要費用的帖子。隨后,登錄該網站并在“投訴中心”一欄輸入九陽公司名字后,發現頁面上確實有很多消費者對九陽公司的投訴,主要涉及該公司生產的豆漿機、電磁爐、料理機等產品,投訴內容多是反映其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
網站調查:部委重視其發布投訴信息
據“315消費電子投訴網”首頁的公開信息顯示,該網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的中國電子商會主辦的大型消費維權資訊網站,“既是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暢談消費理念以及發布消費資訊的平臺,也是企業商家了解消費領域動態、發現自身售后服務水平的窗口”。
晨報記者特別注意到,在信息介紹中,網站還多次提及自己在國內同類網站中的領先位置,并專門以“網站地位”為小標題對其加以介紹。網站稱,包括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質檢總局在內的有關部委都非常重視網站發布的行業投訴統計數據,發布的統計數據也日漸成為各部委制定售后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
公開資料顯示,該網站因流量大頗受關注,發布的信息經常被各大媒體引用,一些投訴統計信息甚至還被上百家網站轉載。去年,iPhone被指售后服務冷漠、惠普筆記本被批質量差服務差等引發國內媒體高度關注的新聞,該網站均是“曝料者”之一。
網站回應:央視視頻是“移花接木”
昨天下午,“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新聞發言人林漢鐘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視報道中公布的洽談費用視頻并非是介紹會員費用,而是當時九陽公司純粹為接洽廣告和他們洽談時的對話,“作為一個經營者對產品的介紹,可能會引起大眾的歧義”。林漢鐘表示,央視公布了費用洽談視頻是在“移花接木”,僅僅公布部分對話內容,由此導致觀眾的誤解。他呼吁央視公布全部通話視頻,“可能大眾會對整個事件有更直觀的了解。”
林漢鐘說,網站被“利用”和“污蔑”了。他稱,并非網站主動給九陽公司打電話談“合作”,而是九陽多次打電話給他們想“合作”,但由于九陽對投訴的處理結果有敷衍塞責的嫌疑,就遭到網站的拒絕。“沒有想到對方在媒體上把這些事情扭曲了。”
林漢鐘承認,網站確實向企業會員收取了會員費。但他表示,收取會費就是保護會員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九陽公司在2009年度就排在行業投訴的前 10位,(對他們收取會員費就刪除不良信息),就不會有這么多投訴。”
隨后,晨報記者在該網站上查詢發現,該網站向企業會員收費分為普通會員、高級會員、VIP會員三種類別,收費標準并非央視曝光的數十萬元,而是5000元、8000元、12000元。不過,網站也注明,普通會員“可以自主處理屬于企業的投訴,有效降低企業負面影響”,高級會員獲得專屬網上客服中心,“著力提升企業信譽度”,VIP會員則享受更優質服務。
投訴業務和廣告業務分開
在央視報道中,還提到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任李家明披露的一組受理投訴數據:針對“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的舉報達到1380多件次,在對維權及投訴網站舉報中占到很高的比重。對此,林漢鐘說,作為一個維權網站,肯定會得罪很多漠視投訴或者不誠信經營的企業。在幫助消費者的同時,肯定也會遭受一些莫須有的誣陷,“目前我們沒有接到投訴我們的信息,投訴的真實性以及是否惡意,互聯網中心這邊不知道是否做出判斷。希望互聯網中心把投訴的來源、真實性轉達過來,我們會逐條向中國互聯網中心做出解釋。如果僅從數量來說,是否客觀有待商定。”
昨天下午,網站所屬的中國電子商會也發布聲明稱,“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是合法正規網站,一直堅持投訴業務與廣告經營業務分開的原則,網站所有服務項目公開透明,關于企業品牌服務直通車的廣告經營服務內容、撤帖免費流程都在網站有非常清晰的內容介紹,所有網站的合作企業,也均有投訴并可以在網站上搜索查到。
維權網站冠以“315”的旗號,是否與消費者保護協會有關呢?昨日,中消協一位負責人拒絕了晨報記者的采訪,稱此事不歸他們管。
[律師說法]
網站收取會議費用涉嫌犯罪
中國法學會會員、律師張起淮告訴晨報記者,網站以《消費者保護法》的名義進行消費者維權是可以的,但是要以撤掉投訴為籌碼向服務有瑕疵的企業收取費用,不僅把維權的純凈度降低,而且嚴重的話會構成敲詐、勒索的刑事犯罪。
張起淮說,維權網站向企業收取費用,其宗旨和根本不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監督不良的服務現象和問題,而是為了自己從中獲利。作為一種不道德、違法的、甚至犯罪的盈利手段,應該予以堅決取締。情節特別嚴重的,還應該追究民事和刑事責任。“要打假,但是不能允許利用打假造假的現象存在。 ”
張起淮說,“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是巧借消協組織,又運用人們熟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作為網站的名頭。他指出,并非是掛著“315”的名頭該網站就有曝光企業的資格,實際上法律賦予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可以對不法行徑予以投訴和監督的權利和義務。
張起淮認為,雖然該網站名義上不屬于消費者協會,但是名頭上和消協有關,消協應該有檢查、監督的必要。針對近年來維權組織屢屢以維權為幌子向企業索要會費的行為,張起淮說,這是因為現在消費者維權組織的根本已經改變了,“一些人掌管著這些組織的職位后,就開始違反法律賦予的權益,進行其它違法行為。消協不是僅僅以打擊某類產品的正面形象出現,其實背后又有多少‘收取會費’的不良現象呢?””張起淮建議,應該對此類借維權名義收取會費等行為予以嚴厲曝光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