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為什么有那么多名牌產品都接連變成“有缺陷、有毒的產品”?“國家標準”是不是太低了?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吳勇毅
港媒引發的霸王洗發水“致癌事件”將霸王集團推送到輿論浪尖,一時之間,“霸王風波”在化妝品、洗滌用品等行業激起不小波浪,風波愈演愈烈。繼曝出霸王系列洗發水含致癌化學物二惡烷之后,又有報道稱,經香港通用公證行化驗,飄柔及澳雪各一款含中藥成分的洗發水二惡烷含量分別達8.8ppm、2.9ppm,正不斷激化著國人和業界的絲絲恐慌。
現在有一個令人深憂而又十分不解的問題:國內為什么有那么多名牌產品都接連變成“有缺陷、有毒的產品”?而被曝光后,何以個個都振振有詞辯稱“符合并執行國家標準”,并拒不認錯呢?如真的是符合“國家標準”,這標準是不是太低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來衡量缺陷產品的局限性日益明顯,主要是因為國家和行業標準是按當時產品質量、消費者狀況的基本要求而定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當時制定的產品標準在今天可能已嚴重滯后于科技、社會的發展變化和需求了,但是這些產品標準仍十年甚或幾十年被沿用、抱守,即使這些產品仍符合彼時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如今也有可能存在嚴重威脅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一些名牌產品所堅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不少是大大低于國際標準。拿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來說,在生乳標準中,外國尤其是歐洲的標準是,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要超過了3.0%,而中國的標準還要從2.95%降到了2.8%;拿農殘限量指標來說,我國的允許農殘量要比歐盟和美國高出數倍甚至更高;此次,國產洗發水二惡烷最高值208.5μg/g,而國際標準的進口香波則為53.4μg/g,國產沐浴露二惡烷最高值400μg/g,國際標準的進口浴液僅為14.8μg/g。國標不能與國際標準接軌,不但使廣大國內消費者受害,也使國內出口企業屢屢被老外“綠色壁壘”,受傷不小。有專家甚至指出,以“以國情為本”、“以企業為本”的一些行業安全標準有為企業量身定制之嫌,不像是為了限制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更像是為不合格產品辦一張市場準入證或護身符。
其三,對于像洗發水中二惡烷含量安全標準,國內并沒有明確細分的規定和準確的量化,正是因為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造成無規可究、無法可依,很難對包括霸王在內等一些爭議較大、違規的企業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處罰,才頻繁引發類似這樣的產品風波,造成公眾的恐慌。如果明確了清晰科學的定義范圍、量化標準之后,企業的任何辯解都將是蒼白無力的,而且這將力逼相關企業努力提升其工藝和設備,全面改善生產條件,最大程度對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負責。
如今社會上類似啤酒含有甲醛、純凈水并不純凈、奶粉里摻三聚氰胺之類事件仍在不斷滋生,霸王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今后各式各樣的“低能兒”、“缺陷兒”還可能不斷衍生蔓延,已成為中國產業消費安全的心腹大患,足讓公眾如“驚弓之鳥”。因此及早全面制定科學準確有效的各行各業產品標準,向國際標準看齊接軌,高規格嚴要求提高產品入市標準,大力加強產品質量的監督、規范和提升,全面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