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暗訪餐盒銷售鏈發現,批發市場上演“劣幣驅逐良幣”
本報8月15日訊(記者 劉曉群 見習記者 王寶靜)本報近日報道了部分小吃攤一次性餐盒來自南方小作坊,質量堪憂的現狀,不少讀者來電表示關注,“我和孩子,還有身邊的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一次性餐盒,一旦出現問題會是長期的影響,太可怕了,有關部門一定要負起責任徹查!”市民袁女士表示。
上周末,根據一些小吃攤主的介紹,記者暗訪了一次性餐盒批發情況,暫時沒有發現市場上有售央視曝光的問題企業產品,但早應被徹查的劣質發泡餐盒仍然堂而皇之地在賣,由于價格低廉,頗具銷售優勢。
“你用那種餐盒不怕賠錢?”
記者采訪了不少小商販得知,他們多從一家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貨一次性餐盒。14日早,記者來到該市場一家專賣酒店用品的店鋪,一進門便看到柜臺上擺放著被禁止使用的發泡餐盒。店主告訴記者,這種餐盒只按箱批發,一箱300個,35元,約0.12元/個。據她介紹,包括不少小吃攤、小餐館使用的都是這種餐盒,攤主們一般一次批發好幾箱。
記者以小飯店進貨為由要求查看餐盒的外包裝,該店員拿出一個黃色紙箱,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箱體上沒有任何生產廠家、名稱、批號、規格之類的標注,只印有幾個連店主也不懂含義的數字。店主介紹,餐盒的生產廠家來自南方,卻拒絕透露具體地點。當被問到是否有經過QS質量認證的餐盒出售時,店主顯得很不耐煩,“那得多貴啊!你用那種餐盒不怕賠錢?”
在一家口杯禮品店里,店主李先生在賣一種認證標志齊全的可降解環保餐盒,據稱對人體和環境都沒有任何危害,但價格相對較高,0.3元/個。“都是用來出口的,在濟南主要供應酒店,4000個才起訂。”他說,從來沒有小吃攤主前來批發這種餐盒。
記者發現,不少店鋪同時銷售有QS認證和沒有認證的兩種餐盒。“我們這里發泡的也有,經過認證的也有,你想要哪種我就給你哪種。”一家店主表示,他這里既有批號、單價幾分錢的餐盒,還有幾種單價從1元到1.5元不等,材質、色澤都好得多的餐盒。他坦陳,環保餐盒至少比發泡餐盒貴一到兩倍,發泡餐盒明顯暢銷,他們無法割舍劣質餐盒的利潤誘惑。
多部門聯合監管仍存空白點
早在今年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會同工信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下發《關于深入開展一次性塑料餐盒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分三個階段圍堵劣質一次性餐盒,而8月正是全面檢查階段。但為何無論是批發市場還是街頭小吃攤,早應被徹查的劣質發泡餐盒仍然堂而皇之地擺在眼前?
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讀者表示,她曾經見過有工作人員檢查市場,開著執法車、穿著制服聲勢浩大而來,不少小商販早早聽到風聲,便將劣質產品藏起來,只把合格的擺在柜臺上。這樣的檢查有些流于形式。此外,歷次抽檢多是針對正規的企業和單位,對街頭攤販、無證作坊,除了群眾舉報后查處外,缺乏有效的事前監控措施。對劣質餐盒的檢查,需要從生產企業、各級銷售者、使用單位多個環節查堵,其中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這些部門應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推諉。
劣質餐盒的背后是利益鏈
用于生產劣質發泡餐盒的再生塑料顆粒價格為6000元/噸,較之單價上萬元的正規塑料餐盒原料的純聚苯乙烯顆粒幾乎便宜一半。部分廠家為了獲得更多利益,往往將兩種原料搭配使用。而目前對廠家的監管手段多以罰款為主,與一次性餐盒產生的巨大利益相比,一次3萬-5萬元的罰款實在微不足道。
在南京,有知情人透露用垃圾塑料做發泡餐盒是行業潛規則,其實每個城市都有收集廢棄垃圾塑料的行業,一些城郊結合部形成了一條地下產業鏈,廢舊塑料被收購后,燒成塑料片賣到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