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網北京訊:本網8月9日報道比亞迪驚人維修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2010年8月16日,濟南的房女士再次致電維權網,詢問比亞迪公司對她的投訴是否作出回復。當得知比亞迪公司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做出任何回應的時候,房女士非常氣憤地說:“我一定要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我自己的合法權益”。
比亞迪公司對消費者投訴仍舊置之不理
自從8月9號維權網報道房女士慘不忍睹的維修記錄(《比亞迪汽車不過關 消費者曝“史上最慘”維修記錄》)以后,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維權網編輯曾多次接到自稱是比亞迪公司公關部負責人劉女士的電話,稱他們正在和消費者在溝通,將會盡最大努力解決此事。
8月16日上午,維權網編輯再一次的接到了房女士的電話,房女士說:“這么多天過去了,比亞迪公司還沒有給我做出任何的答復,既然他們做到這個份兒上了,那我必須要起訴比亞迪”。
編輯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比亞迪公司對消費者的投訴遲遲不予回復。可當編輯撥打自稱是比亞迪公司公關部負責人的劉女士留下的聯系電話時,電話號碼竟然是空號。
比亞迪“品牌年”切莫自砸“招牌”
比亞迪公司將2010年定為自己的“品牌年”,可是以“無視消費者”的方式來打造自己的品牌確實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近日,比亞迪公司宣布,將2010年的產銷目標由80萬輛調整至60萬輛,可見對于今年低迷的車市來說,比亞迪公司2010年的目標定的有些高了。既然銷量上不去,那么索性就降低目標產銷量,集中力量做品牌建設,這可以說是“一步好棋”。其實,比亞迪公司也是非常的無奈,如果不降低產銷量目標,集中精力進行品牌建設,那么比亞迪就將進入“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最后在低端市場惡性競爭中“死亡”。
大家都知道,“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生產”。比亞迪無限風光的背后,走的不依然是“銷售為王”、“加工生存”的路線么?沒有技術創新,缺乏品牌建設,售后服務又十分差勁,這是阻礙汽車行業繼續推進的“三座大山”,比亞迪想過要怎么克服么?
也許是因為和巴菲特聯姻之后比亞迪公司變得財大氣粗,“小雞”一下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也正是因為有了堅實的靠山,所以比亞迪公司這些年才在中國的汽車市場異軍突起,幾乎完成了一個不可復制的神話。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飛速崛起的民族汽車新貴,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消費者。消費者才是一個企業繼續發展壯大的根基,可是比亞迪卻偏偏忽視了這一點,對于消費者的投訴和意見置之不理。如果一個汽車企業只是注重產品的銷售業績,而不去關注產品的售后服務和質量問題,也許他會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銷售奇跡,但是未解決的問題也會越積越多。敢問,一個失去了老客戶,又贏得不了新消費群體的企業,如何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截至編輯發稿時,比亞迪公司對房女士的問題仍舊沒有給出任何答復,自稱是比亞迪公司公關部負責人的劉女士也“銷聲匿跡”。比亞迪公司如果真的這么難以面對消費者的問題,那么他最終將不得不和消費者“對簿公堂”。(賀利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