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1日公布了近期對北京市場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的專項監測結果,3個樣品表面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抽檢合格率為97.73%。據專家分析,蘑菇表面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樣的蘑菇將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為此,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近日組織相關部門對北京市場銷售的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進行了專項監測。
此次專項監測,從東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等區縣的13家超市、市場共抽取132個樣本。
依據《食用菌中熒光物質的檢測》(NY/T1257-2006)、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132個食用菌樣品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其余樣品均未檢出,合格率為97.73%。
3個表面有熒光增白物質污染的蘑菇產品是: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菌類大廳7號、北京新發地李宇菌類銷售中心銷售的散裝雞腿菇;北京市昌平區城南街道水屯村水屯批發市場西區十棟1309號、北京榮善祥瑞食用菌經營部銷售的散裝白靈菇;北京大洋路農副產品市場有限公司蔬菜批發區64號車位銷售的散裝白靈菇。
據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介紹,2009年以來,北京市工商局共對北京市場上321個食用菌樣本開展了熒光增白物質的檢測,有3個樣本檢出熒光增白物質,總體合格率為99.07%。
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對此次監測檢出不合格食用菌樣本的經營者,已責成工商部門對同批次產品依據相關程序開展下架退市并立案查處。(記者劉浦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