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15”起,汽車質量問題屢屢被關注。繼廠商關系滿意度指數,新車銷售滿意度指數,售后服務滿意度指數后,日前,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中國環保產業協會、聯信國際共同進行的“中國汽車品牌滿意度調查”發布了新車質量的滿意度指數,結果顯示,韓系品牌在新車質量上進步明顯,而日系品牌卻呈大幅下降趨勢,無一進入合資品牌前五名。
隨著近兩年車市調整,汽車業的市場競爭重點越來越表現為產品品質和品牌的競爭。隨著國內汽車產業從高增長進入“微增長”,企業只有通過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提高管理創新能力和4S網點的服務能力、實現汽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從而實現在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縱觀聯信國際在新車質量、銷售環節、售后服務這三個大的汽車消費環節滿意度指數,但凡受到消費者認可的品牌,終究會贏得市場。
據了解,本次調研消費者反映較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零配件批量問題、小毛病偏多等。進口車人為設置技術壁壘,如寶馬只能加本廠家的玻璃水,否則會警示燈報警;合資品牌部分車型噪音過大、剎車異響;自主品牌塑料件質量不好氣味偏大、鈑金縫隙較大等,以前不太注意的一些小問題對消費者滿意度影響已經越來越大,相關廠家應該對此高度關注。
分析認為,日系品牌得分大幅下降,其原因并非是日系車型質量下降,而是消費者期望值和競爭對手產品質量雙重提升的結果。
至去年底,中國每百戶家庭私人汽車擁有量超過了20輛,中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汽車走進千家萬戶,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的日益理性與成熟,在汽車使用過程中除了經濟、實用、舒適等因素外,更加關注技術含量、操控性能、個性特點等。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日系廠商卻仍在“原地踏步”,憑著現成的產品減配降價、“拉皮”小改款來“忽悠”消費者,將精力放在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銷售、服務上,因此在銷售和售后服務滿意度調查中得分較高,新車質量滿意度則呈下降趨勢。而大眾、現代等品牌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本地化”提升,關注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尤其大眾不斷嘗試引入新的產品形態和技術,針對中國消費者進行本土化生產和改進,甚至打造中國市場特有的車型,贏得了市場的認同。
“中國汽車品牌滿意度調查”創辦于2005年,包括新車質量滿意度指數、銷售服務滿意度指數、售后服務滿意度指數、廠商關系指數、汽車廣告效果指數等11個子項,綜合了汽車產品、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經過多年的不斷沉淀、發展和創新,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具公信力的汽車市場調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