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重慶的消費者“tz003”也通過“盲訂”的方式預訂了一輛大通SUVD90,雖然這款新車的上市時間至少要等到2017年9月份,但他表示“愿意等”,只因為這款車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配置搭配,“對我來說這種方式很新鮮、也很有吸引力”。
傳統汽車的設計生產流程完全按照B2C模式進行,車企根據市場數據判斷細分市場的機會,然后選擇機構進行調研,根據調研數據或市場預測來進行配置搭配,在這種模式之下,所有的車型其實都是標準化的產品,消費者沒有或者只有有限的選擇權。隨著消費的個性化趨勢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獲得與眾不同的產品和體驗。在此背景下,車企開始嘗試一種與B2C的模式相反,由“用戶驅動企業生產”的C2B (Customer To Business)“定制化”模式。
在家電如冰箱等行業中,企業早就開始嘗試C2B(Customer To Business)定制化的模式,而在汽車行業,由于設計制造的流程周期相對較長、而定制化對于企業生產成本、供應鏈管理以及生產制造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因此,在上汽大通今年年中首度提出要采取C2B定制化之前,并沒有一家車企公開提出可以按照這種模式來進行規模化的生產。
不過,隨著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的推進,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汽車工業傳統的大規模流水線式造車將逐步被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造車模式所代替。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加快汽車、機械等產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以及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被重點提及。面臨產能過剩以及市場放緩的挑戰,實現供給側改革、改變原有的制造和生產模式將成為必然。可以預見的是,在這一輪轉型升級的過程之中,誰能夠尊重和了解市場,誰就有望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先機。
定制化成為未來汽車業的趨勢
寶馬自1990年代起便已開始在定制化領域進行探索。最近,這家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更是將其個性化定制服務帶到了全新7系旗艦車型上。放眼當下市場,幾乎所有的超豪華車品牌都推出了定制化服務。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在豪華車品牌上的定制化服務,消費者能夠選擇的,更多依然是一些廠商給定的選擇,比如是否需要皮質座椅或者座椅的顏色等等。從硅谷走出來的汽車公司特斯拉也試圖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車輛選擇,但從目前來看,可供選擇的范圍也相對狹隘,且多集中在一些選裝部件,并不能大規模地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智能化的制造。
上汽集團試圖嘗試新的C2B智能定制化生產模式,上汽大通是該項目的主要承載者。與上述B2C模式以及特斯拉、寶馬等品牌推出的定制化模式不同的是,上汽大通推出的C2B定制化模式,“包括車身尺寸、四驅系統、懸掛形式、座艙布局方面,都是前期在網上進行調查后,通過大數據整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最終決定的。” 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大通總經理藍青松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而最終,每一個消費者所獲得的產品也是個性化的專屬產品。
C2B智能制造考驗企業綜合實力
在過去100多年間,汽車行業先后經歷了福特T型車流水線生產和豐田生產方式。現在的C2B智能化大規模造車,或許是汽車行業的下一個變革方向。這一模式甫一提出,就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雖然基于C2B定制化模式打造的首款SUV車型要到明年才會上市,但上汽大通盲訂的訂單已經超過4600個。
對于消費者來說,C2B模式所提供的核心價值在于將終端用戶納入了產品開發的全過程——用更為直觀的方式解釋,即車主可對汽車的配置進行隨意增刪,從而避免為不需要的冗余配置買單。這一變化被認為是汽車制造業從工業3.0時代向工業4.0時代邁進的必然環節。而對于車企來說,C2B的模式能讓企業更加精準地獲知用戶的需求和喜好,圍繞需求實現個性化、柔性化、智能化造車,改變過去閉門造車的狀態,對研發、制造、營銷等環節將進行全方位革新。不僅能生產出用戶喜歡的車型,還能最大化降低庫存,縮減成本。根據此前服裝行業的經驗,大規模定制化已經可以做到比傳統定制成本低15%~20%。
上述種種利好對于車企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但并非所有的車企都有勇氣和能力去嘗試這樣的變化。上汽大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非偶然,由于此前的業務集中在寬體輕客、房車領域,用戶需求比較多樣化,因此在大通內部已經逐漸形成了個性化定制化的體系能力,而“基型車+改裝”的生產模式,形成了按庫存生產和按訂單生產的混合業務模式,滿足了小規模個性化定制需求。即便如此,要實現智能制造,也需要進一步投入,為做C2B業務,上汽集團專門募資20億元用于大通的C2B業務,并在資金、技術、人才、供應鏈上提供支援,增加了40多個項目投入,其在無錫的工廠也進行了系列智能化改造。增加機器人的使用,提高車間物流以及裝配的自動化率,同時引進包括激光焊接、激光切割、3D打印、自動測量等在內的大量先進技術,讓制造的環節更加智能。
硬件方面的投入只是前提,C2B智能制造業務其實是一個充滿邊界的挑戰。一款車,消費者對于它的個性化需求很多都是天馬行空的,而且很多的消費者也并不懂車,而汽車是一個對于安全性、穩定性等要求非常高的行業,那么,如何在保證安全的環境下,盡量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供應鏈方面,一款車的零件本來就已經有成千甚至上萬個,而一旦實開放定制化,零部件的體量將成倍放大,這對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提出極大挑戰。除此之外,個性化需求還面臨著生產成本的邊界。比如原本的生產線是否具備柔性化、智能化制造的能力等,挑戰的無疑是車企的綜合實力。在國外,眾多車企當下所能實現的也僅僅是柔性化生產而并不能全面達成智能制造,因此,中國車企在這一領域也并無經驗和模范可供參考,即便是上汽這樣的大集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可預測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