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條新聞“大眾2025年將推出超過30款電動汽車”,讓我瞬間產生了一種預感:傳統車企還真不一定能在這波汽車革命的PK中存活下來,因為頑固的思維慣性!
目標居然是超過30款?WHY!
最近拜讀了籌碼君一篇網文,看看大眾之前的產品思維吧,熱衷于用一款通用車型,拉長一點、縮短一點、價格微調、換個名字、甚至換個商標,就賣給客戶了。圖片里的這些款除了價格配置和內飾,真的有多少不同嗎?
有一個老梗不得不再搬出來說一下,那就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看看兄弟倆被智能手機滅掉的前夜,每季度都要出新款:滑蓋,翻蓋,豎的,橫的,方的,圓的。當年買到摩托羅拉V70還成為人們炫耀的事。
內在原因是品牌主導市場,自我陶醉于“我是大品牌,銷售者喜歡啥我說了算”的市場邏輯,幾千萬廣告砸下去,我就是潮流。但當手機不再是手機,消費者關注的是手機能怎么自拍,能跑什么樣的游戲,這種自嗨的機群式營銷便已經和市場需求分道揚鑣了。頹敗變得不可逆轉,當然這只是我從產品系列一個角度的分析。
我在一家電動汽車充電樁企業擔任市場和產品工作,今年6月參觀充電樁展時也發現這個問題,許多公司的展位上陳列著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產品系列。別說消費者,我都分辨不過來。我的觀念是交流,直流,便攜一款外觀就夠,但是每款都需要有足夠的硬件(模塊)預配置和聯網升級功能,便于在未來擴展和升級。
讓我們把話題再拉回汽車行業,當大眾寶馬們宣布出多少款電動汽車的時候,特斯拉在宣布什么:
Elon Musk 10月19日宣布,所有新車的硬件都將具備“完整的自動駕駛功能”,2017年低實現無人駕駛。
10月24日特斯拉官網宣布計劃推出汽車共享服務,明年將公布詳細計劃。
10月28日特斯拉軟件升級8.0版本開始推送至中國區,升級特斯拉車主們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對比下你就能發現,特斯拉和蘋果一樣,不是頻繁地推出新款外形,而是采取軟硬件升級的策略。一款經典的ID足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也許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正確的產品邏輯。iPhone和iPad,model S和model X,對應垂直細分的應用場景擁有單一的硬件組裝平臺,甚至于無需擁有。強大的開發能力和對消費趨勢的把握,這才是真正的主戰場。
分析傳統車企轉型劣勢的文章已經不計其數,龐大的員工及基礎設施尾大不掉,發動機技術專利無用武之地,種種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四大汽車集團還有可以一拼的所謂優勢:品牌、人才、資金、渠道。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這些優勢真的可以扭轉戰局嘛?
先說品牌,我做過十幾年的品牌營銷,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口可樂貴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之一,每年還是要投入大量的品牌建設費用,因為消費者喜新厭舊的速度是驚人的。過去輝煌的品牌不等于就能一直輝煌下去,產品和服務才是品牌的基石。MOTO前陣子宣布要出一款安卓手機,你買之前還是會猶豫一下的吧。更別說,也許未來的交通出行由分時租賃主導的話,車是什么牌子還重要嗎?
人才,這個真不是啥優勢。發動機頂級工程師?決定開發30款電動汽車的產品經理?人多倒是真的。有眼光的人才早早就被劉皇叔三顧茅廬請走了……
資金呢,這個貌似是。但是那幾十個廠的運轉日常,幾萬員工的福利養老怎么辦,地主家也沒啥余糧啊。另一方面特斯拉,蔚來汽車,和諧富騰們也個個財大氣粗著呢。
最后說一下渠道,也就是經銷商體系。我想說呵呵,這不就是中間環節嘛,由經銷商分擔風險只能說明原先汽車主機廠的營銷結構也是落伍于時代的。
傳統車企并不是被我們這些看客能嘮叨死的,機會當然很大。但是脫胎換骨才有機會,開個發布會宣布個轉型是遠遠不夠的。30款電動汽車沒什么,其背后的傳統汽車產品策略,思維邏輯才是問題。
量產的汽車必將褪去作為地位象征的附加屬性,真正回歸于出行工具和路上空間的使用屬性。那么未來,車企們拼的勢必不是有多少款酷炫外觀和真皮座椅,而是如何與互聯網大數據打通,將自己與人類的出行目的,途中需求以及其他出行工具無縫連接起來。
誰讓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效率呢。當然組成社會的個人還是會選擇樂趣的,所以還會有一支不以出行為目的的汽車種族被保留下來,會是蘭博基尼還是AE86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