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月產銷量不抵年初中汽協預期“70萬輛”的一半,尤其新能源客車市場增長大大放緩。
還有兩個月2016年就將結束,作為“十三五”階段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高起點,2016年開局轟轟烈烈,然而回望前三季度市場產銷情況,卻不容樂觀。前9月產銷量不抵年初中汽協預期“70萬輛”的一半,尤其新能源客車市場增長大大放緩。
多家新能源客車企業在接受第一電動網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長時間空白對企業造成了較大影響,新車無法進行申報和市場銷售,收到訂單也不敢進行交付,多個月份出現零銷售的情況。同時,騙補余震引發的補貼政策調整風向不明朗,部分地方補貼已停止發放,影響了企業的資金運轉。
新能源商用車增速放緩
中汽協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9月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0.2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93.0%。據第一電動研究院數據梳理,1-9月份新能源商用車(包括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專用車)產量為6.6萬輛,同比增長34.24%(數據來源于第一電動研究院)。
此外,截止9月,新能源乘用車產量22.4萬輛是商用車6.6萬輛的近三倍。而2015年新能源商用車產量為17.26萬輛,相比新能源乘用車全年20.64萬輛,二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基本平分天下。
同時,相對于去年新能源客車(包括插電式和純電動客車)總產量112296輛,今年前三個季度之和為59007輛,勉強為去年的一半產量。
行業政策持續動蕩
新能源汽車推廣初始主要集中在公共領域,新能源客車一直是政府推廣的主力。2016年從各省市出臺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規劃來看,電動公交的投放計劃占據較大比例,可見市場對新能源客車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然而2016年已行至尾聲,新能源客車市場表現卻中規中矩,甚至有點差強人意。這其中有多重因素影響,一方面因騙補核查清理了部分虛高的產銷量,另一方面,政策的一系列波動使得市場推廣無法穩定進行。
首先來回顧一下今年新能源客車市場面臨的政策“動蕩”:
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透露,工信部將組織開展對三元鋰電池的風險評估,在評估完成前,暫停三元鋰電池客車列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這種政策層面發出的信號對技術路線的重大改變一時間遭到業內的廣泛質疑。
同樣在1月,媒體曝光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虛報性能指標、左手賣右手買、電池循環使用等方式進行騙補,引起廣泛輿論。隨后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文,開始核查部分地區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情況。多位業內人士及專家表示,6-8米客車及物流車是騙補重災區。
騙補核查期間,政府也在開展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補漏和完善工作,業內不斷流傳出關于中央補貼方案調整的多種預測。有關“乘用車微調,商用車大改”的說法使得新能源商用車企業不敢貿然上量。
4月,新能源企業收到中機中心通知,把2016年發布的1—3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全部重審,第4批車型
也退回重審,電池廠家沒有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的都不予以通過。自工信部4月1日公布完第3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至今為止,新的推廣目錄已經空缺了6個月之久。
直至9月,財政部才公布騙補調查結果,5家被通報的典型案例均是商用車企業。此后,時間已經到了10月底,電池風險評估、目錄重審、新目錄申報、補貼調整等諸多政策變量始終沒有確定下來。
多家企業訂單難交付
在這一階段的推廣中,多家新能源客車企業受到影響。珠海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在接受第一電動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本來在今年6月要向北京市場交付700多輛電動公交車,已經生產好了,都在三個基地的庫房放著,但因為新申報目錄未出,遲遲不能交付。今年我走訪了多個省市和同行企業,業內上半年的庫存量估計有上萬臺。”
南京金龍一位負責人也表示,雖然今年前三季度南京金龍新能源客車銷量近7千,但多個車型由于未進入前三批補貼目錄而無法進行生產和銷售。據了解,南京金龍的輕型客車受此影響較小,前不久南京金龍中標深圳公交1799輛,為今年產銷量的增長做出了貢獻。南京金龍負責人認為,新能源客車銷量慘淡除了騙補事件的影響之外,多家企業的新車型無法進行申報和銷售,導致市場可選擇的車型大量減少。此外,鑒于補貼退坡,去年年底釋放的銷量過大,客戶減少購車需求也是原因之一。
也有企業表示并不受政策影響。比亞迪內部人士向第一電動網記者表示,今年比亞迪1-9月份訂單加實銷已突破10000輛,并且比亞迪今年預計訂單量將達15000輛。在新能源客車普遍遭受騙補事件影響疲態盡顯的形勢下,比亞迪依然能夠超預期完成目標。上述人士回應稱,這是因為比亞迪的純電動客車主要是8米以上的客車,10米以上客車占比92%,和騙補主角6-8米新能源客車交叉不大。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像比亞迪一樣申報車型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騙補事件的影響以及補貼目錄的長時間空白對中小型企業的打擊卻是致命的,不僅新車不能進行申報和市場銷售,收到的訂單也不敢進行交付,多個月份出現零銷售的情況。同時,由于補貼政策的不明朗,部分地方補貼已停止發放,影響了中小型企業的資金運轉。比亞迪負責人也表示,比亞迪2015年上牌運營的車輛正在進行中央清算,2016年國補和地補的具體到位時間也成為了未知數。
四季度能否撥云見日?
根據以往發展趨勢,第四季度通常是全年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最高峰。一方面,臨近年底時各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壓力和進度都會增大,大量新能源訂單在此期間集中交付。另外2017年補貼進一步退坡,企業將在本年度結束前搶出部分訂單。
然而,這一切要建立在政策明確、穩定的基礎上。中國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近日在會議上稱,工信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對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的優惠,包括對1.6升節能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延續,新能源汽車相關補貼政策的優化調整也正在推進實施過程之中。第一電動網從接近政策制定的專家處獲悉,相關調整方案已上報政府部門,等待審批。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起步階段走向加速階段的關鍵時期,相關的管理政策規范與支撐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政策模糊或搖擺不定,作為生產主體的相關新能源汽車企業將無法適從。業內人士普遍呼吁,希望新一批推廣目錄能夠盡快出臺,中央和地方政策能一如既往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促進電動客車的推廣應用。如果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補貼目錄等相關政策在10月底或11月初落地,新能源客車企業有望釋放積壓已久的訂單,在第四季度迎來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