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產品出口 二流產品內銷”
廣州彤彤媽媽從未給她女兒喝過大陸版嬰兒奶粉,她每個月都要去香港批量采購某國際知名品牌奶粉和其它嬰兒食品。日本地震后,為了防止輻射影響,她改為托遠在荷蘭的朋友每月幫其代購。
“在國內買的奶粉跟海外買的確實有區別。”彤彤媽媽告訴記者,某知名品牌奶粉在國內也有生產銷售,她曾拿港版和大陸版的比較過,港版的溶解度高,不會結塊;從觀感上,港版的顏色、香味都較淡,味道也沒那么甜。彤彤媽媽們認為,境外食品質量比國內好,不少食品企業將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出口,而對國內銷售的則相對次些。
事實上,國內部分企業在國內、國外實行“雙重標準”早已存在。近年來不少跨國公司的產品在海外被發現存在安全隱患而被召回或停產,然而在國內,跨國公司都以“符合中國標準”繼續存在。專家指出,我國有部分食品相關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顯得滯后,再加技術水平有限,監管不嚴,使得執行“雙重標準”的企業肆無忌憚,為國內食品安全留下隱患。
○現象一流產品出口 二流產品內銷
最近,瑞典的研究機構發布報告,稱在歐洲出售的雀巢等知名品牌嬰幼兒食品里可能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如砷、鉛、鎘,其中最大檢出值分別為33ug/kg、13ug/kg、11ug/kg。該研究報告發出可能致嬰兒中毒的警告,稱“嬰兒每天進食兩次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會比單獨喂母乳高50倍,鎘高150倍,鉛高8倍”。
對此,雀巢中國公司發布聲明卻稱,該公司在中國所銷售的產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據我國在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安全標準相關規定,砷和鉛的限量指標分別為200ug/kg,鉛為200ug/kg,鎘則沒有相關標準)。國家標準稱,“在此范圍內的重金屬含量均視為安全”,隨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這些品牌在華產品檢出的砷、鉛等重金屬,均未超出中國標準。
一方面,衛生部于4月21日發布《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一致》的公告,稱加入WTO后,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工作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一致”。
另一方面,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在法定范圍內”的現行標準,最高限額卻是美國的百倍。即在國外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在國內卻未超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派生出的雙重解讀一時間除了讓消費者一頭霧水,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問題也讓消費者揪心。
不少跨國公司高層為了中國市場的業績均高調宣稱,“非常重視”中國消費者。然而有標準化研究方面專家指出,跨國公司“重視”的背后,消費者的權益和健康卻成了被利益交換的籌碼。“不少跨國公司在海外遇到安全事故而召回時,對國內卻宣稱符合‘國家標準’,這其實就是托詞,你以最低、最基本要求為參照,為國內消費者提供的就不是最優質產品。”
據公開報道,多年以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內銷食品合格率在90%以上,雖然差距只有九個百分點,卻暴露出食品安全標準“內外有別”的尷尬,催生了“一流產品出口、二流產品內銷”的怪狀。
○析因何以“內外有別”:國家標準寬松且違規成本低
國外企業在“國家標準”上有空子可鉆,很大原因也歸咎于我國部分食品的行業檢測標準低于國際公認標準的事實。
以去年我國正式實施的生鮮奶收購國家標準為例,業界就多認為該標準制定得過低。廣東奶業協會會長關偉昆告訴記者,我國標準規定每毫升細菌含量不得超過200萬個,但歐盟、香港地區等,對這一指標的規定為20萬個。再如,國際標準中有奶牛“體細胞”的檢測項目,這是判斷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而我國對此卻沒有相關規定。
那么部分食品企業何以敢“內外有別”?威脅食品安全的雙重標準又緣何“陰魂不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指出,部分企業對出口產品質量優于內銷品,原因是不敢挑戰海外權威檢測機構,國內寬松的監管環境,違規成本低,消費者寬容的態度,縱容企業在利益驅使下一再鋌而走險。
“國外食品安全有保障是因為農業實行的是工業化養殖,而我國的現實狀況是小農經濟,對農藥殘留等問題不可能實時監測。”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楊偉東強調,出現“雙重標準”的問題,是因為松散的小農方式制約了對標準的控制能力。
而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楊高峰則尖銳地指出,“雙重標準”的問題其一是因為我國各地目前主要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用農業來創匯反補工業。這種模式就決定了好的產品中國人不用,先對外出口。例如華潤下屬的五豐行公司多年來向香港等地出口優質的食品、藥品。然后賺來的外匯用來購買技術和先進設備以發展國內經濟;其二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標準和外國不一樣,是因為我國標準制定的寬松。但實則是國內重視程度不同區別待遇造成了“雙重標準”。例如被查出出口到日本的餃子有毒,中國馬上加大追查力度,及時披露進展。但是回望三聚氰胺問題剛爆出的時候,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楊高峰說,“我們不能為了適應出口的需要就對國內安全問題忽視”。
○建議:重修標準呼之欲出一條龍管理提上日程
縱觀我國食品的標準化法,二三十年不變,造成標準偏低、內容滯后,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食品安全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食品標準間還存在交叉、重復、缺失、老化等問題。
針對上述現象,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楊偉東表示,解決“雙重標準”的問題首先就是要修訂標準。“我國食品監管一直被多重管理所困擾。本來應該對食品安全制定‘一條龍標準’,但衛生部門、農業部門、質量檢測部門卻實行分段管理。”楊偉東強調,雖然我國近幾年已經把食品衛生法升級為食品安全法,但要真正把食品安全問題落實在行動上,未來一定要實行“一條龍管理”,整合松散的分段式,實現大部制管理。
鄭風田也指出,在修改本國標準的同時切忌一味照抄國外標準。“我國食品企業整體規模很小,微型幾十萬,根本達不到國外大企業標準,必須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標準”。
廣東仲愷農學院食品科學系主任白衛東教授則建議,我國應加強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體系的建設。據了解,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會有越來越多食品不安全因素進入食品生產中,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不安全物質被發現。“在國外,很多安全隱患都是第三方研究機構率先發現、并公之于眾,這些研究報告對于政府決策、指導企業生產都很有價值。而國內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而衛生部在近期一份公告中也吐露,應該鼓勵企業根據國際競爭需要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謝夢
實習生 熊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