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叫“便宜沒好貨”,還真靈驗,最近的一次超市購物我便中招了。但是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個規模較大的連鎖超市里,實在讓人費解。
現在,超市多流行通過打折促銷的方式吸引消費者,提高營業額。每逢有雞蛋、食用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促銷,大媽們便會蜂擁而至。這樣的營銷手段本無可厚非,可不管打折力度多大的促銷,前提必須是超市對所售商品的做出保證,尤其是事關健康的食品,更要嚴格把關,不得以打折的名義向消費者出售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擅自更改生產日期,將過期食物拆包后重新包裝銷售。上述現象不僅會嚴重影響超市的信譽,更是觸犯法律的行為。
我所購買的“打折貨”是種熱帶水果,由于生長在熱帶的水果需要抵御外界酷熱的高溫,因此果皮大都比較厚實,僅從表皮無法辨識果肉是否存在問題。等回到家逐個打開果皮一看,竟有絕大部分已經無法食用,只能處理到垃圾桶中;嗽┩麇X不說,大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對于這樣的商品而言,消費者無法從標簽中得知其具體生產日期,但作為銷售方——超市理應清楚其保質期,不能拿表面看不出毛病的垃圾產品欺騙消費者,“消費陷阱”正是暗藏于商家和消費者所擁有不對等的知情權中。
時值中秋佳節,新一輪的促銷戰正硝煙漸起,在此筆者想提醒廣大消費者不僅要睜大眼睛,還要多動動腦筋,別被誘人的價格沖暈了頭,看清楚產地、生產日期,再掏腰包也不遲。生產廠商要牢記企業的良心,嚴守職業操守,不干虧心事,不賺虧心錢。處在流通環節最后一關的超市也當對所采購的商品實行嚴格篩選,堅決剔除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產品,對于類似熱帶水果這些因擱置時間久了,品質無法保證的商品一定要采取必要措施,不能因小失大,毀了超市的名聲,砸了超市的招牌。此外,工商管理部門需做好監督檢查工作,不僅保證節假日時,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放心的商品,平時也要加強監管,對違法行為嚴肅處理,并對查處的問題食品名稱、生產批號、生產單位等詳細信息都要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途徑進行通報,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
(中國網 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