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玄
12月8日,《2021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互聯網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專題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專題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基于調查活動中的284萬份問卷,《專題報告》顯示,互聯網平臺亟需加強自律。
自12月6日發布了《2021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后,這是在發布周中繼“網絡安全法治社會建設”專題后發布的第二個專題報告。《專題報告》主要圍繞調查總體情況、公眾網民對平臺監管和企業自律的評價、互聯網平臺監管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建議等方面展開。
調查活動組委會主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原所長嚴明介紹,近年來,互聯網平臺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保障社會民生、響應共同富裕、參與抗擊疫情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平臺企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衍生出了如利用大數據‘殺熟’、傳播虛假信息、平臺壟斷等諸多問題,有些企業信息數據安全意識淡薄,產生了種種亂象,成當務之急。”
總體情況:五類問題仍突出
第一,互聯網平臺三類不良信息泛濫。《專題報告》顯示,傳播色情、暴力、賭博,低俗、惡意炒作、違反公序良俗的言論,以及侮辱或毀謗他人或侵犯他人隱私成為網絡不良信息泛濫的三大主要問題。和2020年相比,不良信息接觸率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不良信息泛濫。
第二,超六成網民認為互聯網平臺上網絡欺凌情況嚴重。《專題報告》顯示,公眾網民認為網絡欺凌現象相較過去有所好轉,但仍有超六成網民認為網絡環境中存在著嚴重的網絡欺凌現象,亟需得到進一步治理。
第三,76.72%的網民認為大數據“殺熟”情況很多或有一定比例。《專題報告》顯示,網民普遍反映遭遇過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殺熟”現象,76.72%的網民認為大數據“殺熟”情況很多或有一定比例。
第四,互聯網平臺壟斷行為和不規范經營問題仍然存在。《專題報告》顯示,當前互聯網平臺壟斷行為和不規范經營問題仍然存在,形式多樣且較為嚴重。
第五,約六成網民認為平臺合規自律情況已經有所改善。《專題報告》顯示,約六成網民認為互聯網平臺合規自律情況有所改善,約一成網民認為互聯網平臺合規自律情況有所惡化。
互聯網平臺監管:評價向好
圍繞公眾網民對互聯網平臺監管和企業自律的態度和意見,《專題報告》顯示:對網絡營銷賬號、自媒體平臺兩個平臺的監管效果的評價從偏負面轉為一般和偏正面。相比2020年,公眾網民認為“非常有效”“比較有效”和“一般的”等正面效果評價占比均出現增長,“效果不大”和“基本無效”的評價均出現了下降;超半數網民認為網絡謠言的監管措施有成效。公眾網民認為辟謠措施“比較有效”或“非常有效”占比為37.64%、13.52%,35.77%的網民認為“一般”;約七成網民認同政府反壟斷治理措施起到改善效果;公眾網民對互聯網平臺處理投訴評價已有顯著改善。面對種種不規范經營行為,消費者有權向平臺投訴以維護自身權益,但網民對互聯網平臺處理投訴的結果反映好壞參半。和2020年相比,網民對互聯網平臺處理投訴的評價已有顯著改善。
▲公眾網民對互聯網平臺處理投訴的評價
五個問題 四個對策
《專題報告》認為,互聯網平臺監管存在五方面問題:
營銷賬號監管方面,網民指出平臺責任不落實、行業自律不足、監管要求不夠具體等原因影響了監管效果。
平臺合規檢查方面,網民表示平臺檢查尺度不清晰、不準確以及監管處罰力度不夠是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網絡謠言監管方面,網民認為輿情把控能力、權威聲音供應以及主渠道作用發揮等方面有待加強。
行業領域方面,網民反映網絡社交、網絡直播、網絡游戲等領域存在問題較多。
新興業務方面,網民認為“買菜”類社區團購需進一步監管規范。
針對互聯網平臺監管與企業自律的對策建議,《專題報告》給出四方面建議:第一,完善監管制度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第二,引導網絡輿情發展,提升網民網絡素養。第三,重視技術監管手段,防范數據濫用風險。第四,引導企業合規自律,健全投訴監督渠道。
據了解,《專題報告》發布介紹后,交通部信息中心交通運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戴明(線上),國家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邵國安,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北京大學質量與法制研究所所長劉兆彬,原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司長、市場監管總局網絡交易監管司原正司長級副司長、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副理事長嚴馮敏,《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社長杜吟等權威專家,圍繞報告內容及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專題研討,聚焦網民消費者的所想、所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