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新一輪千億糧食產能提升與耕地保護
2024-12-06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助力區域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首屆“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成功召開。大會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本次會議主題為“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及鄉村振興等核心議題,探討鄉村振興的新機遇與新路徑。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李保國在會上作了主題為“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與耕地保護”的報告。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李保國作報告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任務沒有減輕,而是更加艱巨。”新時代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耕地保護的重大意義,并指出要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及黑土地保護。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更為未來十年的農田建設提供指導。今年啟動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聚焦種子與耕地,推動科技創新及裝備支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李保國院長介紹,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成效顯著。自2009年啟動的規劃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已超預期,2020年達1.34萬億斤,2023年創新高至1.39萬億斤。以山東德州為例,自2009年成為“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地級市,2021年啟動“噸半糧”計劃,并取得顯著成果。2023年,德州入選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計劃投入98.84億元提升糧食產能。
在此行動中,國家采取四個方面重要舉措:政策支持方面,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今年農業農村部在抓好已有200個玉米、100個大豆整建制推進縣的基礎上,再增加100個玉米、100個小麥和102個油菜整建制推進縣,持續深入推進大面積提高單產?萍贾畏矫。通過生物育種、增加種植密度及改進施肥技術,持續提升糧油作物產量,確保糧食生產的科技化、現代化。“藏糧于地”戰略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保護,加大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力度,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等不斷提升地力水平,進而提升糧食產能。減損控制方面,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通過減少糧食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損失,到2035年,預計能夠減少約1100億斤糧食損失,這一舉措具有巨大的節糧潛力。
李保國院長指出,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也帶來了耕地和土壤質量的變化。自2009年到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大幅增加,10年前北方地區對糧食生產貢獻的比重超過了南方,且占比越來越大。這就導致了總體上耕地質量的下降和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
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影響耕地產能及生態環境。數據顯示,在2009-2019年中,全國耕地減少了1.13億畝,主要流向林地和園地。與此同時,大約880萬畝坡度大于25度的林地被開墾為耕地,而約1.8億畝的耕地則被用來種植樹木。
耕地高強度利用導致質量下降。秦嶺-淮河以北,尤其在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五省,耕地面積較大,占全國的40%。持續的高強度利用導致東北黑土地流失與地力下降、華北地區地下水資源超采嚴重、西北綠洲區土地荒漠化與耕地鹽漬化加重等資源生態退化重大問題。過度集約化耕作制度加劇土壤擾動。尤其是傳統集約化耕作制度導致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劇,水蝕和風蝕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土壤結構的破壞與質量的退化。
李保國院長提出,面對“保數提質增效”的困境,保持耕地、土壤健康是糧食產能提升的基本保證,主要途徑有三。
第一,注重保護性耕作措施的實施。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強調,要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并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逐步建設成質量過硬的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時,必須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保障耕地質量和生態平衡。
第二,注重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進一步強調了耕地保護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加大在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力度,加強鹽堿耕地的改造和提升,遏制耕地次生鹽堿化趨勢;以大食物觀為指導,發展特色農林牧漁業。在“以水定地”前提下,推動“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鹽堿土地的生產能力與效率,同時保護好鹽堿化區域脆弱的生態環境。
第三,推行協調一致的土壤、土地和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方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糧食需求。推動農業科技的現代化,通過科技提升耕地產能與利用效率,同時保證耕地質量的穩定與提高,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糧食產能的穩步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李保國院長強調,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將建立在嚴格保護耕地和土壤的基礎上。通過提高作物水分生產力和耕地資源利用效率。保護性農業和再生農業技術將成為核心,并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發展因地制宜的精準水土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通過現代生物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突破抗逆生物技術成為亟待攻克的關鍵問題。此外,通過加大對外開放,推動國際雙贏貿易,充分利用虛擬土地和水資源,將為未來糧食安全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
李保國院長表示,未來農業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息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的百強縣,糧食生產中,口糧(小麥和水稻)占比達95%,可見息縣在全國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息縣與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正是推動農業綠色轉型、提升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利用農大在科技方面的優勢,以息縣全域為研究對象,探索發展出中原地區、淮河平原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糧食產能提升及耕地保護乃至鄉村振興的路徑,為建設農業強國樹立縣級樣板。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