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周報道的浙江中港房產高層集體失蹤事件已過去多日了,事件引起的連鎖反應仍未平息。截至昨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涉嫌被中港一房兩賣的房屋數量已經超過200套。還有不少外地的業主紛紛趕往金華去查驗房屋備案情況。
中港危機事發浙江金華,而實際控制人丁慶平正是從金華市(地級市)下屬的義烏市(縣級市)走出來的義烏商人。民間資金充沛的義烏,在經濟形勢較好的時候,盛行當地人互相擔保,以借到更多的資金,共同做大事業。但是,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這樣的融資模式卻折射出巨大的風險,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張倒下了,其他的也只能紛紛倒塌。丁慶平與他的中港房地產公司,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張“骨牌”。
有預謀的逃跑?
昨日,雖然中港危機爆發已過去多日,但是中港公司開發的中港·淺水灣樓盤的業主們還是無法平復心中的憤怒。一位陳姓業主說,“這個老板實在太壞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完全就是一場有預謀的逃跑。”
9月27日,基本從來不組織員工集體出游的丁慶平很特別地組織了公司全體員工去海南三亞游玩。在臨去杭州蕭山機場乘坐飛往海南飛機的時候,丁慶平和妻子厲鷗(中港房地產公司的法人代表)找了一個借口便撇下大部隊,獨自二人留在了公司。據當時唯一留在公司正常上班、準備10月1日舉辦婚禮的一位員工回憶,他走過老板娘厲鷗的辦公室時,無意間看到厲鷗正在燒一些文件。
另一位消息靈通人士則表示,9月中下旬的時候,中港公司名下的多輛汽車過戶給了私人,其中還包括中港的一些高層。
國慶節后的10號,涉及到民間借貸的債主紛紛上門,據稱是丁慶平通過手機短信通知他們上門來過戶房產的。“現金還不出來,就用房子來抵了。所以房款都屬于一次性付錢,但是購房合同上面的日期卻寫的是今年8月份。”
疑涉金烏大案
據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中港危機的突然爆發極有可能與義烏金烏集團的民間借貸大案有關。今年7月,義烏明星企業金烏集團老板張政建因為高達14億元的民間高利貸無法償還而逃往海外。
“從公司賬面上反映,中港給金烏集團做的借款擔保只損失了500萬元。但是老板有可能是以個人名義為金烏集團做了擔保。”中港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財務人員私下向記者透露,“老板和老板娘到底去民間借了多少高利貸,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據我們了解,應該是個大頭。老板把借過來的高利貸又投到金烏那邊去了,估計數額不小。”
一位知情人士則向記者透露,丁慶平其實在幾年前就開始借民間高利貸了。當時房地產市場正紅火,而且民間高利貸的利息也并不像現在這樣高得離譜,所以資金鏈并沒有那么吃緊。“丁慶平以前是做建筑起家的,憑關系接了幾個工程后就做大了,然后開始去做房地產生意。”
義烏當地一位民間借貸圈內人士則向記者透露,“你現在資金緊張就去借高利貸,一旦資金不緊張了,也可以放高利貸出去。這個市場本來就是非常靈活的。張政建和丁慶平都是義烏老板,也都做房地產項目,相互之間借錢和擔保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義烏,這種現象并不罕見。”
或引爆義烏擔保圈
今年房產行業的資金緊張情況前所未有,中港也不例外。除了向銀行貸款外,丁慶平想到最多的辦法就是去民間借高利貸或者連環擔保。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在金華、特別是義烏較大規模的企業,依靠向銀行借款維持高速擴張,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投入,市場充足的流動性為其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但是,宏觀調控堅決收縮信貸市場之后,流動性大幅降低,這些昔日高速擴張的企業幾乎一夜之間陷入了困境。
為了維持泥足深陷的投資項目,這些企業開始進行民間融資,采取的方式,或者是連環擔保,或者是高利貸,拆借利率高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斷裂,企業所依賴的融資模式幾乎是在瞬間就變成了四面漏風的“草筐”。
由于融資需求旺盛,而銀行存款利息偏低,義烏不少民間資金早就開始流入民間借貸市場。一名已從事民間借貸十多年的圈內人士說,義烏民間借貸,從親朋好友之間的拆借起步,逐步發展成龐大的借貸圈。其中有一部分以不同形式浮出水面,比如投資咨詢公司、典當行或投資公司等。還有一部分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連環擔保。“比如A公司向B公司借錢,那么就找C公司來做擔保,而C公司又會去找D公司來擔保,這樣一環一環緊扣下去。如果A公司突然倒閉或者老板跑掉了,那么就會去找C公司要錢,C公司倒閉了,就去找D公司要錢。這次中港的老板出事了,據我了解,和金烏集團有著很大的關系。中港就是給金烏做擔保的,肯定還有企業是給中港做擔保的。我想,這個連環擔保鏈條上的企業現在大概都會過得提心吊膽的,因為債主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找上門來了。”
另一位義烏當地擔保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那些老板相互之間可能都會認識,所以他們互保或者借高利貸往往也就是口頭協議,因為就在當地。就算你跑掉了,你的親戚、家人還是在的。一些債主可能會通過極端的方式把你逼出來,所以資金還算充裕的時候,他們也并不擔心放出去的錢收不回來。不過大額的借貸既是高利潤又是高風險。去年下半年開始,義烏民間借貸月息開始大幅上升,不過大部分都是短期拆借。企業借過去主要是用來周轉的。但是到后來,我們發現一些企業已經完全沒有償還的能力了,所以我們再借出去就變得謹慎很多,一般都要抵押物,沒有抵押物,我們不會放款的。”
據了解,一些借高利貸的企業往往是把短期借貸用在了長期投資上面,比如房地產項目等。用短貸做長投,勢必使得資金鏈緊繃,一旦碰到銀根緊縮或者突然事件,往往會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突然“死亡”。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維安認為,在當前特定時期內,資金供應的確不充分,真正好的企業不會選擇高利貸,但也不排除少數企業有“賭一把”的心態,而且它們仍有短期周轉后挺過去的機會。但是,借款企業的風險無疑非常巨大,民間借貸的負面作用已經超過了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