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堪忍受園區排放的有害氣體和化工廢水,江蘇溧陽市別橋鎮綢繆精細化工園周邊200余名村民將其三個出口團團圍住,并拉起橫幅圍坐堵路。村民要求化工園停產,并要求政府部門對園區周邊4個村莊進行搬遷。
其實早在2007年,江蘇省環保廳就曾發文要求相關部門落實周邊村民搬遷計劃,然而,直到現在,村民依然在有毒氣體和化工污水的環繞中苦苦掙扎。據報道,2007年,前往園區抗議的村民就有10多人被抓走拘留,85歲的老人也不例外。
當前的社會氛圍、政府認識乃至一般企業的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這次村民被警察“請走”的可能性應該不是很大。首先,可持續發展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民眾發現并不是所有增長都是好的。當然需要地方經濟的繁榮,可更需要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繁榮;當然需要經濟的大規模增長,可更需要一個安全的、優美的生活環境。如果經濟發展、工業化不能提供一種美好的生活,那這樣的快速發展不要也罷。
其次,各級政府對轉變增長方式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盡管很多地方依然片面追求GDP的增長,但其發展理念已發生很大變化。以犧牲環境、犧牲原住民的未來為代價的發展,越來越不得人心。以溧陽市而言,此番圍堵事件發生后,溧陽市領導即明確表示,市委、市政府將采取相關措施進一步處理綢繆化工園區的問題。而當地鎮政府也決定拿50萬元補償村民,還將幫助村民起訴污染嚴重的企業。
現在,鎮政府要幫助村民起訴污染企業,這意味著政府在處理群體事件的方略上有了積極調整。當地也可能已經認識到,2007年的警察抓人拘留方式,不僅沒有遏制村民反映問題、圍堵化工園,甚至也影響了政府形象。當時那種放棄責任、完全站在企業一邊的做法,很可能成為后來污染加劇的重要因素。這一次,不會再行抓人拘留的昏招兒。
不過,村民多年抗爭,溧陽市環保局的答復居然是“化工園周邊村莊不會有水污染的問題”,村民所種蔬菜被毒死,原因是“綜合環境污染”。事實上,從2003年村民開始不斷反映污染問題到現在,公眾并沒看到環保部門有任何積極作為,這或許正是激起民憤的根源之一。
歷史已進入一個講求“好的發展”的時代,村民不應再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中被隨意拋出的棄子。此時,溧陽市環保部門依然抱殘守缺,不僅不履行監管使命,還一味為污染企業辯護,也算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