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川市涌現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場,部分廉價、劣質材料不斷入侵建材市場,從而使建材市場變得“魚目混珠”。從今年5月初,銀川市工商局在轄區內鋁材市場進行的專項檢查發現,11個品牌中有9個品牌的產品不合格,抽樣合格率僅為27%%。
如此差的建材產品,為什么還有消費市場?這些廉價、質劣的建材是如何進入市場的?而每天喊著環保口號的消費者又是怎樣接受這種劣質的建材產品的?為此,記者做了簡單的調查了解到一些原因。
以劣充優“混”進消費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至2007年銀川市的建材市場約有300多家,部分建材批發市場都是由賣方出價、買方砍價形式交易,商品價格透明度很差,常常會出現同一商品的價格差出一大截的情況,從而導致一些消費者誤認為商戶所售的名牌產品,因為是“總代理”所以價格低廉,這種投機做法迎合了大眾消費心理,以為商家“薄利多銷”自己撿了便宜,其實卻不知這些賣出去的產品大都是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貨色。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有關部門執法檢查部分建材商戶往往連生產廠家的委托書或與廠家簽訂的合同書等手續都拿不出來。
良莠不齊瞞過市場準入門檻
銀川市興慶工商二分局經濟檢查隊隊長楊文廣說:“部分建材批發商有時為逃避執法部門檢查,就利用出租營業執照或購買他人的營業執照,以此來冒充正規大廠家的材料,實際上該材料經檢測為不合格材料。”
另外,一些生產企業生產行為極不規范。他們采取欺騙手段,先按國家標準生產一批合格產品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以后卻偷工減料大批生產偽劣產品。更有甚者,采用非法手段,購進名牌產品的合格證、外包裝等為自己的“敗絮”進行包裝。楊文廣告訴記者,在今年對彩鋼、角鋼等材料檢查發現時,部分是在本地小作坊生產。只不過,其外包裝是從外地買的或訂做的,檢測中發現,小板鐵、角鋼其抗拉強度、伸長率都不符合正規GB/T700—88的技術要求規定,屬不合格制品。
對此,經濟檢查隊楊隊長表示,目前銀川市建材市場之所以“良莠不齊”,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建材市場存在著小作坊加工的產品,其中質量優劣并存;二是大部分從外地購進市內的建材準入“門檻”尚未完善。
“攤位制”銷售隱憂大
裝飾建材流通業,主要還是依托“攤位制”批發市場。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據統計,攤位制大約占市場流通形式的90%%以上。而攤位制市場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經營與管理相分離,沒有強有力的質量與服務的監督制約機制,由此帶來的也遠不僅指商品質量那么簡單,價格欺騙、劣質服務等方面的痼疾也極為嚴重。
工商人員指出,這種銷售方式在質量認證、服務體系和價格定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的需求。
楊文廣告告訴記者,由于建材質量鑒別的專業性太強,大部分消費者都希望專業人員可以為自己提供售前咨詢、安裝維護和售后跟蹤服務,但就目前現有的建材批發市場來說,能提供這樣完備的服務的企業屈指可數。所以,建材市場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中的隱憂也在不斷地提醒消費者要引起注意。銀川晚報 記者寇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