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王莉茹
那是1988年的春天,北京的一個小伙子來到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要求我們幫他辨別他剛剛花了100多元錢買的一副高折率玻璃鏡片的真假。100多元錢,在當時是很大一筆支出了,而高折玻璃鏡片也才剛剛上市。遺憾的是,當時計量院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業務。至今,我都不能忘卻他那失望的眼神,他自言自語地說:你們計量院都不能檢,我還能去找誰?
也是由于這個起因,我決心走一條科技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探索之路。
計量院以5000元資金為支持成立了一個《北京市場眼鏡產品質量調查》的軟課題組,我們查閱了英國BSI的配裝眼鏡標準,用當時唯一的一臺自動焦度計,組織了全國第一次眼鏡質量抽查(不收費)。
根據對全北京幾十家眼鏡店抽取的兩千多副眼鏡的測量結果表明,符合英國BSI標準的產品竟然不足10%,我驚呆了!
中國在世界上素有眼鏡王國之稱,可是眼鏡質量竟然如此低劣。
1988年8月,北京晚報一條豆腐塊大小的消息披露了這個結果。報道一經發布,消費者們也驚呆了。據說前后2個多月,北京大小眼鏡店門可羅雀。
著名的光學專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激動地說:中國的衛星能上天,可是眼鏡卻做不好,真是中國人的恥辱!
幾名人大代表為此聯名提案要求重點治理眼鏡市場。
從那時起,我與眼鏡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之后,我去過北京勁松眼鏡市場,親眼目睹被國營企業淘汰的僅賣20塊錢的一箱箱不合格鏡片被加價后賣往全國眼鏡零售店;我也多次去過丹陽眼鏡市場,當時,那里簡直就是劣質眼鏡的發源地。
我接受過多家報紙和電臺的采訪,上過中央電視臺的3·15晚會,那幾年,劣質眼鏡對青少年、對大學生、對社會各界、對各年齡段消費者的傷害案例簡直數不勝數。
1992年,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拉開帷幕,眼鏡產品成為重點治理的對象。
二十幾年過去了。如今,我們不再為眼鏡質量擔憂。
中國眼鏡產品已經走出國門,中國制造的眼鏡鏡片、太陽鏡和眼鏡架幾乎占據了國際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制造的焦度計、驗光鏡片箱和驗光儀等眼科光學儀器產品也已銷往世界各地。
我自己,從當年甚至連瞳距都不懂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成為ISO國際標準的主要起草者。
然而,不知何時起,我們又有了更深層次的擔憂。
眾所周知,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排名第三的經濟大國,然而,我們的眼鏡強國之夢似乎仍然遙不可及。
每每看到國外的品牌太陽鏡、品牌鏡片和品牌眼鏡架賣到那么高的價錢,而中國制造的眼鏡產品在國內外卻總也擺脫不了低質低價的惡名時,我就感到不平、感到心痛。
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力氣換回的卻是那么少的回報?不平也好,心痛也好,仔細想來,我們確實存在差距。
聽聞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與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將在近期聯合舉辦首屆中國眼鏡產品質量大賽,旨在向社會推舉一批優秀企業及優質產品,以樹立行業標桿,引導眼鏡產業健康發展,作為多年來始終奮戰在眼科光學標準與計量研究第一線的一個老科技工作者,我很高興,借此奉上我的誠摯感言。
如果說,1988年時我最大的夢想是想讓全中國的老百姓都戴上放心合格的眼鏡,那現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國實現眼鏡強國之夢。
期盼看到中國的優質品牌通過這次大賽脫穎而出!
祝“首屆中國眼鏡產品質量大賽”成功!
(作者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