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期成 韓玉斌
日前,筆者在山東蓬萊市區一繁華街道路口發現,兩名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女子在向路人兜售所謂的銀飾。據蓬萊市質監工作人員辨別,這些所謂的銀飾根本不是銀做的,而是一種合金產品,長期佩戴可能影響健康。
“這個多少錢?”一些消費者圍住兩名頭戴閃閃發光的銀頭冠、身著藍色少數民族服飾的女子搶著購買銀飾。筆者湊近看到,她們兜售的是一件件看起來潔白發亮、圖案精美的銀飾,吸引了眾多愛美的女士。
筆者注意到,這些銀飾小到耳釘戒指,大到項圈頭飾一應俱全,價格從幾元到百元不等。一位女子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一口氣買了10多件銀飾,最后一算賬僅花了100多元,其中最便宜的耳釘只花了5元。低廉的價格吸引了更多的買主。
“這些首飾是什么成分?是純銀的嗎?”筆者問其中一名叫賣的女子。“都是手工打制的,我也不知道具體材料,你自己看吧。”這名女子回應道。筆者問她們是從哪里來的,女子只是含糊地稱她們是從云南來的。
隨即,筆者拿起一副手鐲仔細看,沒有找到廠家、品名等其他信息,屬于典型的三無產品。在手鐲內側面沒有任何字樣標注其成分,用手使勁掰,鐲子難以彎曲,與純銀制品質地明顯不太一樣。
見到筆者拍照,一名圍觀的男子悄悄說,他也是做這一行的,這些銀飾根本不是銀子做的。“其實就是一種合金,批發價格很便宜,根本不含銀。”這名男子稱,通過硬軟度就能夠判斷出它的質地,這些東西買回戴著玩行,如果當成銀飾就上當了。
據蓬萊市質監專家介紹,這類飾品如長期與人體皮膚緊密接觸,將會影響身體健康,部分人還可能會因此而導致過敏。
蓬萊市質監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如需選購飾品,應前往有質量、信用保證的大商場購買。同時,消費者在選購銀飾品時,應認清廠家代號、材料名稱、純度等標記信息,若是“隱姓埋名”的銀飾品,堅決不要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同時,選購銀飾品可選用辨色法和折彎法。辨色法,用眼觀察,看上去潔白、有光澤,做工細,并在首飾上印有店號的,為成色高的銀首飾;色澤差,無光澤的多為假銀首飾。折彎法,用手輕折銀首飾,易彎不易斷的成色較高,僵硬、勉強折動的成色較低;經折彎或用錘子敲幾下就會裂開的為包銀首飾,經不起輕折,且易斷的為假貨。《中國質量報》
劉期成 韓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