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政策流程讓企業鉆了空子
在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中,8家家電企業的騙補手法如出一轍,均為虛報節能家電產品銷量,而這種手法在家電業人士看來簡單到“拙劣”的程度。之所以騙補顯得這么容易,跟補貼政策的流程設計有關。
根據規定,節能補貼的發放流程一般為,在消費者購買一二級能效等級的節能空調產品時,可享受到每臺350元至850元不等的補貼額度。而這部分錢并非國家直接補貼到消費者手中,而是由空調生產企業或者銷售渠道先行墊付。之后,國家根據企業上報給相關部門的節能空調銷售數量,將補貼發放給企業。而無論節能惠民,還是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補貼的程序均高度類似,官方稱這種流程便于操作實施和進行管理。
但事實上,專家卻認為這種方式的漏洞也非常明顯。首先,由企業來統計節能家電銷售數據,企業很難沒有騙補的沖動。“那么大一塊蛋糕在那放著,你不吃別人也不會給你留。”一位空調業人士如此表示。具體操作上,企業伙同經銷商進行數據造假,絕非難事。上文一個老太太買了52臺空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次,由于家電產品的節能標識是由企業自行粘貼的,原本無法進入補貼行列的產品貼上節能標識就可搖身一變享受節能補貼,一些三級能效的產品也可能被貼上二級能效標識。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就報料:“去年5月底集中發生的中國家電企業大面積能效造假行為,是隱形騙補,其性質更為惡劣,一則騙補金額更高,二則消費者花更多錢買的卻是低能效產品,而國家還要對這些低能效產品進行財政補貼。只是這種騙補手段要隱蔽得多,不易發現,且涉事企業較多。”
節能補貼標識如此,家電下鄉標識卡也未能幸免。2009年,家電下鄉政策做出了“一機一卡”的規定,即一臺家電配一張標識卡,只有賣出一臺家電給農民,才能憑標識卡領財政補貼。2012年8月,湖南衡陽警方通報,破獲了一起特大騙取國家家電下鄉補貼案,該案依托互聯網,上線竊取標識卡和條形碼信息,中間商制作和倒賣假標識卡和條形碼,下線虛開冒領,騙取財政補貼,涉及18個省、19種知名電器品牌,2年涉案3個億,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012年底,湖北省公安廳通報,倒賣偽造家電下鄉標識卡的犯罪團伙采取購買或自行印刷的方式,共倒賣偽造標識卡22萬余張,按每張標識卡領取300元財政補貼估算,給國家造成6600余萬元損失。
業內專家認為,騙補的普遍性和拙劣度均讓人感到吃驚,而這也恰恰說明制度設計的漏洞。一些人甚至懷疑,一些部門有意在制度設計上留下一定“運作空間”。
C 監管如何不淪為一句空話
據媒體報道,連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都承認,“用財政補貼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漏洞,很難完全避免‘騙補’行為”。這對政策實施的監管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每項家電刺激消費政策出臺之時,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等牽頭部門都會強調,嚴厲打擊騙補行為,對發現問題的企業進行從嚴處罰。在相關政策管理辦法中,也會明確列出監督檢查章節。但由國家權威部門來公布審計結果,這還是第一次。同時,有律師向羊城晚報記者分析,384個項目存在問題,但僅有29起案件線索被移送司法機關,涉案人員也僅僅41人,顯得過于“仁慈”。
據不愿具名的專家分析,雖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都是國家出臺針對家電市場的消費刺激政策,但牽頭的部門并不相同,發放補貼的主體也有所區別,導致監管混亂。其中節能惠民政策由財政部牽頭,補貼發放主體是中央財政;而家電下鄉由財政部和商務部共同牽頭,由地方政府負責80%的補貼款,其余由地方政府承擔;而以舊換新則是由工信部牽頭,補貼80%由中央劃撥,其余由地方財政承擔。當多個政策交叉實行時,其中牽涉的利益主體太多,管理難度也相應增加。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國家開始對之前家電消費刺激政策遺留的問題進行集中清算。近期,一輪針對“家電下鄉違規造假”的大清查在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展開。信息顯示,安徽省財政廳自3月起,在安徽全省范圍內開展家電下鄉政策執行情況大檢查,對于檢查中發現的騙補行為進行嚴肅查處;湖南省多地自3月-5月,開展家電下鄉違規造假清查,其中沅陵縣紀委共查出違規資金300余萬元,涉及家電下鄉經銷商50余家;4月底,江西省全面開啟民生資金督查工作,重點檢查2011年至2012年衛生專項資金、家電下鄉補貼資金等民生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群眾反映強烈、案件線索清楚的可追溯至2011年以前……
分析人士表示:“近期密集展開的對家電下鄉違規情況的調查有其特定的背景,隨著補貼政策的結束,政策的補貼款到了集中發放的時候,這對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帶來了一定壓力。”業內專家稱,此次國家審計署首次公布節能補貼審計結果,具有很強的信號意義。就在此前的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7日才剛剛在審計署考察并座談時強調:“要進一步強化審計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國家錢財,確保公共資金節約、合理、有效使用,推進宏觀調控政策落實和制度完善,為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提供有力保障。”該專家認為,一場審計風暴已經悄然開啟,家電市場刺激政策之下滋生的更多“毒瘤”將暴露在陽光之下。